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制定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态的问卷.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态由个人发展、职业社会地位及地域环境、亲情、个人奉献、工作福利待遇及稳定性、工作人际环境、个人能力和安全性等八个因素构成.通过具体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态特点发现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地位及地域环境、亲情、个人奉献这三个因子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和工作人际环境两个因子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方向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择业心态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调查、对比等方法,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可得性心理能力进行研究,探讨心理成就动机、工作综合素质能力、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作用。运用卡氏16PF、个体成就问卷、陶国富成才心理问卷,对52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人文素质方面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差距,揭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利于认识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采用语义分析法,对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自我矛盾、自我体验缺乏深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勇  魏丕来 《体育科学》2003,23(5):128-132
运用量表法和问卷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考察,并与普通院校大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高于普通院校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低相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专项大学生成就动机得分差异显著,其中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随年级升高而呈下降趋势,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高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武术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个人项目成就动机得分低于集体项目。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社团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体育社团将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弥补了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但目前大多数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组织不稳定、活动经费不足、专业指教不到位等问题。分析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体育社团明确的发展方向,确保组织健康发展,将有利于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生体育态度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大学生体育态度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态度差异,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找出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典型组合型式及特点,从而找出相应发展大学生积极体育态度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以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指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一个校内外一体化,具有职业特征的高职体育社团,使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训、实习岗位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实践功能,力求把它建设成为高职大学生新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8.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自我矛盾、自我体验缺乏深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既重视"常态"又重视"发展"的角度,用自编《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5个维度的7个项目上。体育专业大学生随年级的增长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增加,三年级学生较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有显著的提高,这与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5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5个项目涉及4个维度,分别为:成功体验与控制感,环境适应与控制挑战,表现自我,自我接纳和认同维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师范院校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养生信息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开展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供背景资料。方法: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养生信息方面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养生价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对健康养生信息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较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尤其对传统中医养生方面的信息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类的与非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因子都存在差异;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敌对、偏执等因子的得分比体育专业类的大学生低,但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也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2.
乔勇 《精武》2014,(4):57-57,59
为以后的体育教育实习工作提供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调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实习工作受那些因素影响。为以后大学生的体育实习顺利开展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调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时间短,安排不合理、前期准备不够、实习成绩评定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部分问题和对策,使体育教育实习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专业大学生攻击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和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卡特尔16PF测试中,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和怀疑性4项指标,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呈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攻击行为倾向于客观归因.应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理性教育,减少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5所高校856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区别,寻找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特征,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我国体育大学生素质的薄弱环节——人文素质缺失问题展开研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调查获得辽宁省高等院校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第一手材料,分析了辽宁省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种种现象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加强辽宁省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工作一直是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是每个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高校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当代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体现出大学生创新、发展的新思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使学校体育工作进入一个新局面。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体育推向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人际信任问卷,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状况及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对社会支持、信任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了解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而且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玉霞  孙杰 《体育学刊》2002,9(2):99-101
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90名大学生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男女大学生在内外向性上无差异,在精神质和神经质方面存在差异。这对于了解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的不同以及体育运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自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南大学的11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和126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信程度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爱情关系、外表、社会程度作用和总体自信水平上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对男性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刻,体育专业男生在体育运动、学业表现、爱情关系、外表、社会相互作用和自信总分上均显著优于非体育专业男生;体育专业女生在体育运动方面自信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在自信的其他维度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就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比较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与体育专业男大学生、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差异,分析原因,给出避免和防止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