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小刚     
《武魂》2013,(2):12-13
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功底。1993年因迷恋李小龙功夫-振藩截拳道,潜心在国际李小龙特训总部练习截拳道;1996年拜截拳道第二代弟子郝刚、陈琦平、朱建华为师,  相似文献   

2.
杭东 《武当》2014,(11):36-37
李小龙是世界武道变革之先驱,是武术技击家、功夫电影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华人武打影视演员、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演员。李小龙通过电影,把中国功夫传遍了整个世界。因此,李小龙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李小龙英年早逝,截拳道在他死之前的后期发展也最不为人们所理解。大多数人根据李小龙的居住地来划分他的发展阶段,他们认为李小龙最初练的是咏春拳,然后在西雅图将其改进为振藩功夫,并在奥克兰进一步发展成为振藩拳道,直到后来在洛杉矶创立截拳道。其他人通过一些武术派别对他的影响来注意其发展变化,这些武术种类有咏春拳、西洋拳击、西洋剑术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发展阶段并非能够被清楚地划分。因为振藩截拳道中的特定发展是逐渐发生的,而且不同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相互重叠的。  相似文献   

4.
史旭光 《精武》2006,(1):60-60
为了缅怀世界著名武道哲学家、国际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者李小龙在武术、影视和中国文化传播方面的杰出贡献,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大力倡议和支持下,“纪念李小龙先生诞辰6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的领导、民间传统武术家、国内李小龙文化研究界和截拳道界知名专家、各家媒体以及北京各高等院校学生代表共一百五十余人出席。  相似文献   

5.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宗师在创建截拳道之前,是一个忠诚的咏春功夫修习者和教授者,那时的李小龙一直坚信咏春功夫能让他在一些实际的打斗中取胜。时间到了1964年,李小龙由于坚持教授一些非黄色  相似文献   

6.
截拳道有感     
李春成 《精武》2006,(6):61-61
截拳道以精简直接为主旨。武术的上层境界是趋于简单,以不变应万变。任何人的添枝加叶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为。李小龙宗师直接把我们领到万花园的门口,只要我们推门而入就可以欣赏园中的美景。就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很强,才会在功夫界迅速崛起。学习截拳道不要被形式所固定,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李小龙经典名著《截拳道之道》,该书出版二十五年以来,一直被海外武术界誉为“武道圣经”而备受尊崇。本文是《截拳道之道》全书第一章的摘录,亦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李小龙以自己毕生的武术心得详细阐述了武术与禅、与艺术、与道、与生命的关系和意义,指明了截拳道之精义所在,把武术哲学与人生哲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被研究界看做是李小龙一生最重要的武术哲学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8.
按:美国“振藩截拳道会”成立于1996年1月,它由李小龙遗孀琳达女士,女儿李香凝以及木村武之、黄锦铭、李恺、理查德·巴斯蒂罗等十三位李小龙门下的顶峰门徒共同发起,是一个旨在传播、发展与宏扬李小龙所创立的振藩截拳道的、非赢利性的世界性武术组织。该组织成立近四年来,整理出版李小龙笔记  相似文献   

9.
李小龙截拳道思想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堪称功夫哲学大师。如果我们单纯地把“李三脚”、“蔽目粘手”、“寸劲拳”等绝技视为截拳道,甚至望文生义,简单诠释截拳道为潜步接近或半路拦截的一种武道的话,我们就根本不了解李小龙,更不了解李小龙之所以博采众家之长,经过长年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而创立截拳道的初衷。 李小龙是这样的人:只要认为有用的东西就吸收过来,并不断发展更新的一种方法、思想和概念。如果我们沿着李小龙成长的足迹进行透视,会惊奇地发现,李小龙截拳道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把“一定之规”的东西加以深化和提炼,从中抽出更精辟的而社会又更容易接受的东西,舍去一切冗长的论述,把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了后人。这种截拳道不仅仅限于武术方面,同时也是我们人生的指导思想。那么,截拳道思想能冲出众多技击流派的荫庇,而闪闪发光,其奥秘何在呢? 1、战而胜之 就李小龙的体魄和动作,并不见有什么惊人之处。  相似文献   

10.
唐龙 《中华武术》2001,(4):46-47
以下所刊载的两篇短文,是功夫巨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生平所撰写的最为经典的两篇武道论文。前一篇偏重于阐述武道中所蕴舍的中国哲学理念;后一篇则偏重于阐述武道中的实战技击真谛。可以说是李小龙毕生的武道启悟与技击心得的凝聚与总结,对于今天的武道研究者与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武道论文精品。  相似文献   

11.
据不完全统计,六十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出版、发行的各类有关李小龙与截拳道的图书、画报、杂志已有近两千种之多。在这汗牛充栋的"书系"之中,仅有十部书为李小龙本人厚著,堪称研究截拳道武术与哲学原理的经典作品,多年来受到各国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广大读者的热烈推崇。在我国港台地区与内地各省,长期以来,也一直流传着"李小龙七大武学原著"、"李小龙六大武学笔记"的说法,然而,一说到具体是哪几本书,便极少有人说得清楚了。有的研究者,甚至把香港七十年代中后期所编译的一些较为优秀的综合性戴拳道研究杂志《截拳道精粹》、《截拳道…  相似文献   

12.
丹·伊鲁山度(Dan Inosanto,直译“丹·伊诺桑图”)现年61岁,是“功夫之王”李小龙的截拳道大弟子,美籍菲律宾人。他年长李小龙4岁,同时又是李小龙的双节棍和短棍老师,以及“龙子”李国豪的武功导师。做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武术家、《黑带》杂志多届“武坛导师奖”得主,长期以来,伊鲁山度一直是北美的武术偶像,他三十年如一日,把“振藩/截拳道”——这门由李小龙传授给他的格斗体系和哲学艺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培养了一大  相似文献   

13.
振藩截拳道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由李小龙把中西方哲学文化应用于武术的智慧结晶,文章从中西结合的文化环境、中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社会背景、李小龙自身学识四方面论述了振藩截拳道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白木 《武当》2003,(6):29-30
截拳道是著名的功夫名星李小龙创造的一种新型实战技击术,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李小龙早年曾随咏春拳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赴美后,在不断的技击实践中结合跆拳道的腿法,以及其它一些门派的特点,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开拓性拳理,致力于追求武术的根本,技法直接  相似文献   

15.
截拳道探奥     
李小龙从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小霸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武术大师,他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今天,人们要问的已不是李小龙曾经取得多少成功,而是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探讨李小龙的成功之道,不仅是当今武术界正确评价李小龙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和创新李小龙截拳道文化遗产的一项庄严的任务。 首先,李小龙找到了一条把哲学同武术(即本质)相结合的道路,他把西方产生的思辩学,同中国古典哲学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适合自我的庞大搏击思想理论体系(即截拳道),并用这种自强不息的抗天斗地的奋争精神去鼓舞全人类,使千百万功夫爱好者都自觉不自觉在按他的思想方法去思维,按他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按他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当今武坛再没有一个像他一样“不但精通各流派武技,而且还是位独具个性的功夫电影表演艺术家”(木村语)  相似文献   

16.
王承磊  陆国军 《精武》2010,(7):77-77
2010年7月20日,是截拳道宗师李小龙逝世三十七周年纪念日。李小龙作为中国功夫扬威世界武坛的带领人之一,为中国武术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影视业动作片做出的贡献无可替代,为中国功夫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博文 《中华武术》2000,(1):15-15
李小龙武术功夫的卓越成就,在武术界无与伦比,追随者甚多。在进入 2000年的时刻,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研究、书本等又将昂然踏进21世纪。 在深切怀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的时候,香港武术界、牙买加太极拳协会及李小龙俱乐部,共同举办“21世纪李小龙功夫武术大赛”,旨在让学习李小龙武术功夫的年轻运动员能一展所长,以认真的态度互相学习、切磋武艺同场竞技。大赛于1999年12月 17日,在香港李小龙俱乐部举行。大赛设最佳李小龙功夫武术运动员奖、最佳武术指导将、最佳两节棍奖、最佳散手组合奖及最佳形态奖。21世纪李…  相似文献   

18.
陈平秋 《精武》2008,(9):47-49
二十多年前,我接触了二节棍.当时,李小龙的电影所带动的截拳道热开始影响大陆武林,二节棍也开始成为许多武术爱好者喜爱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文明 《精武》2005,(6):26-27
李小龙年纪轻轻,便已功夫精绝,许多人感叹他是不是得了秘笈,于是他的训练方法也就成了众多功夫爱好者的追求。笔者根据李小龙的训练日记“复制”了他的训练方法,以供截拳道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6,(11):F0003-F0003
李小龙的拥趸们熟悉了这位“截拳道”创立者惊人的功夫,熟悉了这位在海外掀起“中国功夫电影”热潮的创新者的尖叫与凌厉身手。但李小龙作为一位标准的东方美男子,他还引领着时尚,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无论是功夫、电影表演还是穿着;李小龙都喜欢打上“BRUCE LEE”的品牌,以展示自己独有的魅力与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