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的“中介”江西师范大学李康平关键词: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介德育理论回到德育实践,应该有一个过程,它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德育实践,需要构建一个能动的“中介”。一、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统一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同样德育实...  相似文献   

2.
唐燕 《基础教育研究》2011,(6):53-54,56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是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型课程,还是“上承学前‘三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理论课,下启‘说、弹、唱、画、跳’及‘教育见习实习’专业实践课”的中介与桥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摘     
对传统教育理念需要“反弹琵琶”中国教育的另类评说在一次学术沙龙活动上 ,教育学专家、民进北京市委秘书长蒋国华的发言令人深思。他对中国教育的另类评说 ,观点鲜明 ,言语犀利 ,其对错与否可以争论 ,但确具有启示意义。“如果联合国编《教育大辞典》 ,一万年也不会出‘素质教育’这个词条。但要是中国人来编 ,明天就会把‘素质教育’编进去。”提高素质就是教育的本来任务 ,是教育的应有之意 ,“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本身就是同语反复。素质教育根本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1.4亿小学生 ,6000万中学生 ,当中没有出现一…  相似文献   

4.
近来有不少文章讨论教学理论如何联系教学实践的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1989年第三期刊登的王学义同志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教育理论回到教育实践需要一个能动的“中介”》问题,我们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促进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是有益的,本文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是当前教育界相当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这个问题里,人们尤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似乎只要解决了"如何指导"这个问题,就既能彰显教育理论的功能,因为关于教育理论的功能一直受到实践者的质疑,又能使教育实践得到切实的改善。但笔者认为,教育理论是不能指导实践的。为什么?笔者将从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的本质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元问题在今天应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思考。在当代中国时空境遇中,在深度介入原生态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过程思维审视这一“老问题”时,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抽象命题,而是在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以“理论者·实践者”关系为中介的具体的“人·事”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8.
王红阳 《教学月刊》2000,(12):10-12
“地理教学中‘教’与‘学’换位模式研究”以《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发展计划》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究和创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和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要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扶才的需要,必须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机制。其本质特征是重新选定教育要素,改变教育结构,集中体现少儿素质形成,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这种机制的构建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建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理论体系,而抽象的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需构筑理论一实践相结合的“中介”--学校素质教育机制模式系统,并将其付诸实践系统运用,发挥育人体素质功能,培养高素质新人。  相似文献   

10.
<正>自《教育研究》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1(以下简称"‘生命·实践’学派")一文以来,十年的光阴已逝,这个"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土壤中生长出的新芽",到底开出了什么样的花朵,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一直为学界同仁所瞩目。新推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敞开了一扇可供一窥的窗户,筑造了一个可让他者驻足其上一览风景的平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交互生成的教育学研究道路的走出。……这一学派经多年努  相似文献   

11.
对话教学,即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它不是满堂讲,也不是满堂问,而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智慧碰撞和情感交流。正如巴西教育家“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述:“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12.
《学记》是早期儒家学派的教育理论概括和教育实践总结。它不仅第一次全面论述和涉及了教育作用、目的、制度和方法等。还着重揭示了‘喻’在教育中的启导作用。《学记》中多次提到‘喻’,均为譬喻、诱导之谓。‘喻’有时也指‘告晓’,但告晓仍须借助譬喻。比喻的作用,就在以浅近、易懂的事理(或物体)说明另一不为人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学之精华,结合我国实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在1922年《活的教育》一文中主张:“(一)用活的人教活的人;(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陶行知解释说:“这就是活教育。”延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闲暇生活指导”的概念与操作要义,我们认为:“闲暇生活指导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巴西教育家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A’for‘B’),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A’about‘B’),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A’with‘B’),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作为“甲方”的教师与作为“乙方”的学生一起,以优秀的言语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对话。而话题确立的好与坏,又会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抓住…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科学     
瞿葆奎先生在《中国教育学百年(中)》(《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谈到:《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了节译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人民日报》题为《苏联国民教育制度》,于卓节译);继而在195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教育学》第十二章《劳动教育》(《人民日报》题为《苏联的劳动教育》,蒋洪举节译);1950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又译载了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原理》(1947年俄文版)的"序言"、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第五节《教育学是科学》(《人民日报》题为《论教育科学》,沈颖、南致善合译,并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说,乃是"雪中送炭"。此后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苏联教育学的热潮,尤其是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学百年中的第三次热潮了。70年后,本刊重新发表《论教育科学》这篇译文,保持原样,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学院潘启富教授推出了创新之作——《元点上的思考》,副标题是"写给公众和家长的教育学"。此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要写这本特别的教育学?作者的理由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作为‘利益相关人’,他们有权参与;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消费者’,他们有‘知情权’。他们不仅仅是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时下教育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研究的薄弱,或者说落后,不仅表现在与其它领域相比理论水平较低,而且还表现在跟不上教育事业和教育实践蓬勃发展的需要。当前,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理论工作者如何迎接这个“挑战”?理论来自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又是实践的前导。“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里格尔法哲学批制〉导言》)因此,对教育理论必须力争“满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改变教育研究的落后面貌,方法论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三个问题谈些粗浅意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教育研究》(原《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为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于1989年创办,于2003年11月更为现名,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任主编。《教师教育研究》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教师教育研究》全方位地研究探讨教师教育领域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分为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教育活动研究)两个向度。教育理论研究是对教育普遍规律和一般性知识的审视和再认识,教育实践研究是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的感知、理解和认识,二者的逻辑起点不同,对象、方法、途径也不相同。教育研究既需要对于教育一般原理、规律进行理论向度的认识,也需要对于教育的特殊问题、具体事件进行实践向度的解释,更需要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即在理论与实践中反思和判断,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在不同的逻辑起点上,实现一个共同的指向——反思和判断力的提升以及教育智慧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上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对“未来的教师”提出了“需要更加严格得多的训练”。为此,他们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理论的研究上,而首要任务是改造各学科的“教学法”,纷纷建设学科教育学。1974年,苏联出版了《数学教育学》:1986年,美国提出了《明天的教师》的报告,“要用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究来代替本科的一般‘教学法’课程”。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韦志成同志积年研究,撰写了35万字的《语文教育原理》(武汉出版社1989年11月版),在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首创了我国学科教育学,足见他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理论建设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