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面对社会竞争以及复杂环境压力时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大量研究表明,进行规律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肌肉质量和力量,进而缓解和改善抑郁症状,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文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便了解肌肉力量与抑郁症的关系及肌肉力量防治抑郁症的可能机制,为运动干预抑郁症的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肌肉健康可能是对抗抑郁的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使骨骼年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一般将面部出现皱纹、头发变白作为衰老的象征。其实人体衰老最早的是骨组织。 医学研究证明:人在二十岁左右就开始出现骨衰老。骨衰老的表现是指骨质脱钙所致的骨丧失,严重的骨质脱钙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骨丧失进程最快的是在50~70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组织脱钙现象逐渐加重,致使骨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骼的韧性和弹性降低,从而形成骨质疏松症。骨丧失的骨骼最容易导致骨折,且骨折后常常不易愈合或影响关节的功能,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正>一、当前我国青少年骨质健康现状青少年时期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特别是骨骼系统,青少年时期可以积累一生中40%的骨量,骨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生,也影响成年后的身高和骨质健康程度,青少年时期骨矿量不达标不仅容易导致骨折,而且成年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会增加。据2015年《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骨矿量不达标的超过一半,骨矿量很低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整合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结合运动锻炼的调控作用,系统地整理运动锻炼改善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PubMed和ScienceDirect等网站中搜索关键词"exercise""depression""neurotrophic factors""HPA axis""immune system""BDNF""IL-6"等,分析相关文献,综述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机制以及运动锻炼改善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结果:运动锻炼能够有效调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糖皮质激素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形态结构以及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诱导中枢神经系统海马神经发生,从而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结论:1)运动锻炼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生物学相关机制缓解抑郁症症状;2)建议将运动锻炼作为缓解抑郁症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褪黑素(melatonin,MT)在同步昼夜节律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且抑郁症的主要特征就是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睡眠障碍和褪黑素分泌紊乱。针对昼夜节律系统开发出的褪黑素类似物(如阿戈美拉汀、雷美替胺、他司美琼等)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积极作用,特别是阿戈美拉汀,这是一种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及5-HT2C受体拮抗剂。研究综述了昼夜节律紊乱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以及褪黑素在运动调控生物节律与改善抑郁行为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并提出了运动联合MT的抗抑郁策略。提出运动的抗抑郁作用,一方面通过MT的分泌调节使生物节律同步和MT促进海马神经发生和生物钟基因表达同步,另一方面通过MT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节律和水平及改善炎症和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6.
Cochrane评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运动干预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干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或锻炼)"为协作网提供的专用统计分析软件RevMan 4.2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20篇,全部文献均为低质量研究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对延缓、逆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下降均有一定疗效;在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方面,对血清骨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羟脯氨酸与尿肌酐比值(HOP/Cr)的干预效果较为明显,而对血清钙磷水平、血浆酸性磷酸酶(AC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尿钙与尿肌酐比值(Ca/Cr)、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小.结论:目前有限的纳入试验显示,运动对延缓、逆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丢失有肯定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与骨质形成,而对降低骨质吸收的作用较弱.但由于纳入的文献研究质量较低,难以提供循证医学所需的最佳证据.因此,对于运动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的判断仍需更多质量高、内在真实性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正> 儿童少年的体型与成年人不同,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安排体育活动和训练时应当注意下列特点。一、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系统的形态与机能特点运动器官系统包括骨骼、关节、肌肉。儿童少年骨体短细、骨质柔软、软骨成分较多。骨骼中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约各占一半,成人则约为3比7。因此儿童的骨骼弹性大,硬度小,不易折断而易变形。儿童少年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弹性强,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因而关节的柔韧性良好,而牢固  相似文献   

8.
有研究表明,老人冬天晒太阳,不仅能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能够减少老年人精神抑郁症的发生。那些长期呆在室内,很少到户外去接受阳光照射的人,普遍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虚弱,反应迟钝及骨质质量下降。研究还发现,那些不出门,  相似文献   

9.
陈荣  李世昌 《体育学刊》2011,(5):139-144
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着近一半老年女性的生活,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的下降。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对骨的健康很重要。但很少有关于运动对低骨量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且运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也存在争议。通过文献检索,采用PEDro Scale方法,筛选出了4篇文献,并对其中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元分析,比较运动对患有骨质疏松或者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组更能有效地改善身体功能、疼痛、生理机能和活力。联合运动和团体运动项目对于身体功能、疼痛和活力的改善有更好的效果,但是运动时间的长短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导致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因素很多,其中激素、营养、运动、生活方式等对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较大。目前,尚无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使已经疏松的骨骼恢复正常,所以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是中老年人保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国际     
《健身科学》2012,(8):8-9
"动"态从事球类运动老年后骨骼更健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每周进行4个小时以上的球类运动(包括排球、篮球、足球或网球)或其他需要负重的运动,能提高骨骼重量和预防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是一种无声的流行病,因为它初期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骨折后才显现出来,更常见于65岁以上的老人。  相似文献   

12.
下丘脑位于大脑底部,靠近内侧隆起,可传感神经元及整合神经胶质细胞,并将信号传导转化为生理功能,激活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继而调节能量代谢和骨骼稳态。在下丘脑的AgRP/NPY神经元和POMC/CART神经元饮食调节体系中,下丘脑可刺激骨骼发生发展,最终将机体调至新的生理功能状态。此外,骨骼内分泌源激素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脂质蛋白2(lipocalin-2,LCN2)能够反调节于下丘脑,改善下丘脑介导能量代谢水平。基于此,研究将从下丘脑-骨骼信号传导和骨骼-下丘脑信号传导两方面进行论述,并以能量代谢为穿梭靶点,以运动干预为手段,论述下丘脑调节能量代谢和骨骼反调节相关功能,阐述运动调节能量代谢和骨代谢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19,(6):37-45
毒品滥用始终危害人类生理及心理健康。近年来,运动干预已逐渐成为治疗毒瘾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筛选出针对毒品成瘾者的临床研究,对不同种类、周期、强度运动对毒品成瘾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长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即可有效提高毒品戒断成功率,一些短时的急性运动也可有效缓解对毒品的渴求度。同时,运动可有效改善成瘾者情绪、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多方面生理心理机能。运动戒毒的机制学研究尚浅,目前主流假说认为运动可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并改善认知行为中的抑制功能来控制毒瘾。未来研究应规避样本量少、追踪周期短等现有缺陷,并结合受试者锻炼习惯与偏好针对性地设计运动方案,使运动疗法对治疗毒品成瘾性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对老年妇女抑郁、焦虑的影响。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区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倾向但无严重躯体疾病和严重精神疾患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个人情况研制针对性的登山运动、太极拳运动、民族舞蹈运动的运动处方并实施8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76名研究对象实施运动处方前后进行测评。结果:经过4周规律的运动后,研究对象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均有显著缓解,8周后改善更为明显。结论:长期中等强度的登山运动、太极拳运动和民族舞蹈运动均可有效改善老年妇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就运动项目而言,民族舞蹈运动在老年妇女抑郁情绪改善方面,更易产生心理裨益,太极拳运动在老年妇女焦虑情绪改善方面,更易产生心理裨益。  相似文献   

15.
进入老年期后,个体的骨骼、肌肉、力量、平衡以及认知能力会出现衰退,体育运动是延缓老年人身心机能衰退,降低老年人运动风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的运动干预需要紧密联系老年人身心机能特点与变化规律,在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频率等要素上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发挥体育运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期失重导致的运动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骨质流失和肌肉萎缩。运动训练能够有效防治失重引起的骨丢失和肌肉萎缩,但运动防治失重性运动系统退化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通过综述运动训练拮抗失重引发的运动系统退化的研究,凝练出运动防治失重性骨丢失和肌肉萎缩的潜在机制:1)运动训练通过改善骨细胞功能紊乱、调控骨代谢异常以及介导多种miRNAs的表达有效防治骨丢失;2)运动训练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失衡、促进肌纤维超微结构的恢复以及促进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进而防治肌肉萎缩。通过总结运动防治失重性运动系统退化的相关文献,凝练出适合于当前航天员在轨航行的运动训练方案,建议采用以间歇性和持续性有氧运动以及飞轮抗阻和常规抗阻运动为主,以乒乓球神经肌肉协调训练为辅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7.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朱江 《体育风尚》2021,(5):33-34
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心情失落、社交逃避、自信缺乏、精神状态差等特征。本研究拟探讨体育运动对初中学生抑郁情绪影响,以患有抑郁情绪初中学生为个案,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体育运动干预研究,在所属的班级进行体育教学干预。结果:经过了4个月干预后,①行为观察记录表明该抑郁情绪学生社交沟通、情绪表现、学习能力和躯体化情况有所好转。②<抑郁自评量表(SDS)>数据表明影响该抑郁情绪学生的情绪、睡眠、生气、兴趣等因素改善。结论:体育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对于缓解初中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效果。但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配合心理治疗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9.
运动影响骨代谢已经被大量的实验研究所证实,但运动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OPG/RANKURANK系统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信号传导通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调节骨代谢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实验研究已证实运动通过这个系统影响骨代谢,但运动通过该系统调节骨代谢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某些激素和细胞因子可以影响OPG/RANKL/RANK系统。最新研究表明,机械力也可以直接影响该系统。那么运动通过OPC/RANKL/RANK系统影响骨代谢的调节是由运动导致某些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改变引起还是由于骨骼肌的持续收缩而对骨骼产生的张力而引起的?本文就此进行一个评述。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专项武术训练对青少年骨骼质量的影响,采用定量超声骨质成像与测量系统对长期进行专项武术训练的男性青少年进行研究。结论:武术专项的运动员虽然身高、体重较低,但骨密度和骨硬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武术锻炼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骨骼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