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自我意愿消极、学习意识淡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滞后等现象。高师音乐教育既有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等因素对高师院校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专门化的高师音乐教师职前培养,坚持高师音乐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的连贯性,建立研培一体的高师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教学和教育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科研状况普遍低迷。本文就影响教育科研的因素做了分析,认为高师音乐教师对教育科研本身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其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艺”思想使高师音乐教师的科研素质欠佳是其内因,而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对教育科研管理不力是形成教育科研薄弱的外因。  相似文献   

3.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环节。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受自身的局限性、实习学校的消极态度和实习生的态度不端及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教育实习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状况,地方高师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和投入力度,为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中小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工作,以获得优质后续力量;实习生应端正教育实习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设置,应当以培养合格的师范类专业毕业学生为主要目标,应当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与当前正在进行的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相接轨。本文首先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地方中小学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而论述地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需求对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产生的影响,重点阐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接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师音乐院校是立足于地方基础音乐教育,为地方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随着地方中小学对毕业生的选择空间日渐增大,就业岗位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高师音乐院校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势,并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一是地方高师院校办学模式要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二是地方高师院校要重新建立专业化教师的培养范式,三是高师教育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7.
顾婷婷 《文教资料》2008,(13):206-207
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水平,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师音乐课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但是因为音乐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专业教师缺乏、音像资料匮乏等问题,导致中音史课程面临尴尬境地.本文将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来简单阐述教师在高师院校如何教授中国音乐史才能更好为学生服务并以此提高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8.
高师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好发于教师群体,高师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学生群体及未来师资的负面影响极其严重.文章介绍了高师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并从工作和个体两方面因素,具体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就高师教师如何解决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地方高师院校需要不断开创教育培训工作新思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创建地方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微培训模式,围绕教师的需求点和学校目标设计"小、精、专"的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树立碎片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了解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倦怠表现及影响,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及教师发展需求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研究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提出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主体与研究型教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鉴 《教育学报》2003,27(5):11-16
传统教师观的实质是教师主体旁落的、师生主体分离的、工具性和制度化的。新教师观有诸多定位 ,但教师作为研究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由此 ,传统教师观的分析与批判、研究型教师的角色与定位、研究型教师的特征与发展等问题均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教师这个职业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到了20世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到了21世纪,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师行业之一的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也是如此。本文分析了音乐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并提出了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给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专业化视域下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教师教育主体部分的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高师院校应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以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为出发点,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标,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及运行机制,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实践知识、内隐知识,培养研究型教师,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和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在办学机构、政策法规、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距离专业化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办学单位专业水准低、法规建设不够健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重新评估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继续建立健全音乐教师教育法规、尽快全面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等,是加快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成绩卓著。各类音乐师范院(系)在积极的宣传、研究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将音乐新课程标准及其培训纳入了教学工作之中;许多教师还参加了国家、省(市)的音乐新课程的研究、培训,并出了不少成果;而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教育工作等,都无不显示出高等师范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各高等艺术师范(院)系虽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但是对自身的改革还显得被动和保守。因而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结构,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指导课是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分支课程,它辅助着声乐教学,并强有力地支撑着声乐教学。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必须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及发展学科。因此,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素质,了解自身的职业特点,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指出了工科专业学生和班主任的新特点,并以学生对班主任的综合评议为研究载体,提出了提高工科专业班主任工作实效的三个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师院校正处于向综合化发展的转型过程之中,这也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地方高师院校要创新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模式,保证培养质量,坚持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注重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等。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we use research from science education on teacher framing and work from mathematics education on teacher noticing to develop new approaches to modeling teacher cognition. The framing literature proposes a dynamic cognitive model of teaching in which teacher epistemological framing, or moment‐to‐moment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going on with respect to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drives much of teacher practice. The teacher noticing literature documents patterns and trends in teachers' attention during instruction. We suggest first that noticing patterns, particularly local noticing patterns, can be leveraged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teacher framing that maintain sensitivity to its dynamics but are also more reliable than existing analytic approaches. Second, we suggest that understanding noticing as driven by framing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anticipate, allow for, and capitalize on the fact that teachers are capable of multiple, internally consistent variations in noticing at any given time. To illustrate these claims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one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er who implemented a new digital recording technology in her classroom. Using the data from that implementation we identify two distinct local patterns in the teacher's noticing and from those patterns infer two different epistemological frames, one that she adopts during lab work and another during class discussions. We also discuss implications of these multiple framings for the study and training of teacher noticing more broadly. © 201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50:284–314, 2013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literature often addresses the problems entail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beginning teachers within the education system. Most studies emphasize the conflicts these teachers experience, especially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spects of their profession. We conduc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mong participants and graduates of the Program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t a teachers’ college in Jerusalem, Israel, revealing another conflict. In determining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beginning teachers face a dilemma between two sub-identities: the teacher as a subject matter and didactic expert and the teacher as a homeroom educator. We characterize these two sub-identities and analyze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