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2.
DV是"Digital Video"的英语缩写,习惯上指的是小型的数码摄像机,通过数码方式拍摄并记录的动态影像素材可通过电脑进行后期剪辑。当前,我国大学生DV创作潮流正在许多高校蔓延,大学生DV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3.
在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冷冶夫历时2年撰写的《民间影像的革命》丛书,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一套四本,近百万字,分为DV价值论纲、DV创作理念及方法、DV制作技术、DV与新媒体。有专家指出,《民间影像的革命》是中国第一部全面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6.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8.
孙友欣 《东南传播》2010,(8):138-140
大学生校园DV剧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编演,展示校园生活和青春文化的影像作品。产生于当前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产生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阅读、创作方式改变的传播环境中。校园DV剧的传播内容多是展示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历程,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追寻与反思,青春的迷茫等。校园DV剧呈现出影像的多元性、篇幅精短等特征。网络空间、大学生电影节等成为大学生校园DV剧传播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青春校园电影,大学生校园DV剧仍有许多局限,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周婧 《声屏世界》2003,(2):12-13
中国大陆电视台,看好了DV影像吗?作好了接受DV影像的准备吗?——编者题记  相似文献   

11.
石中军 《东南传播》2011,(7):112-114
目前,我国高校的影视传播相关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大学生DV创作的兴起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大学生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大学生DV作品创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DV创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DV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各式各样的DV作品通过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官方主旋律叙事形态,表达了更为个人更为自由的思想。而网络DV作品中存在的亚文化,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成为很多DV爱好者的创作源泉。本文通过对新浪宽频网DV短剧的实证研究,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这种亚文化存在的原因,并提醒DV创作者对DV作品中的亚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3.
刘佳 《声屏世界》2005,(4):25-26
DV与电视:DV与电视的结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3年4月11日.由凤凰卫视中台主办的《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全年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该栏目对中国大陆新一代民间影像的促生、扶植、培养功不可没,影响深远.使新兴的DV融入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为DV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方面.电视上出现非专业人士拍摄的影像,  相似文献   

14.
DV影像传播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语言里,是一种可以避免意识形态神话和权力话语陷阱的传播形态。DV影像传播时代可以称为影像民本主义(populism)时代。用通俗的话说,DV赋予了创作者自由言说的权利,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化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它首先打破了影像表达权利  相似文献   

15.
在校园特定环境下,影像话语的缺位使得以个性化的表达为主要特征的校园DV理所当然地受到追求时尚、崇尚个性,群体性特征极为鲜明的青年学生的青睐。不过,透过校园DV蓬勃的发展态势,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很多的作品在技术以及创作心态、视野、责任感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对校园DV的发展历程作简要回顾,对当下校园DV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有追求的青年影像工作者利用DV设备进行专业化的影像创作,笔者在2008年创立了Pandavision影像工作室,创作包括纪录片、剧情片、实验片、新媒体短片在内的各类影像作品.在工作室的创作中,指导一些学生基本完成了从初学者到专业影像创作者的转变,和他们一起经历了第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三年间创作和指导创作的20部各类作品获得包括法国FIPA电视节、长春电影节、香港华语纪录片节、上海电视节、"金鹏奖"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大赛、中国纪录片大会在内的50余项奖励.作品获得好的社会评价,当然不是创作主要的宗旨和目的,不过,客观的社会评价也能给创作和教学提供一个相对准确的参照坐标.在构建这个坐标系、寻找这些坐标点的过程中,难免回想起和学生一起经历过的那些创作过程,于是产生了一些想法,其中或能找寻到对影像创作者进行专业培养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余秀才 《现代传播》2007,(2):145-146
一、对DV"影像革命"的一些误解 基于DV携带操作的便利性及"草根性"特点,DV影像突破了传统影像贵族式与权威性垄断,使得一部分人也能够涉足DV影像领域.  相似文献   

18.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高校DV("Digital Video",指数码微型摄像机,可以引申为使用微型数码摄像机拍摄制作的电视作品)作品体现了青年学生对影像话语权的掌握.通过DV作品,他们观察和体验生活,表达意见,传达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这类作品成为社会影像作品格局中的一支力量.大学生DV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反映出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格,折射出他们观察生活的广度、深度,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态度,成为透视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的途径.DV创作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姚争  朱晓军 《现代传播》2004,(5):123-125
自 2 0 0 2年起 ,DV影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虽然没有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的一种运动 ,但的确已构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由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命名”的焦虑和冲动 :“新世代”与“新生代”这样的称呼代表了主流媒体对它的认知 ;“个人影像”、“独立影像”、“第三类影像” (有别于“政治影像”与“商业影像”)等等不一而足的冠名 ,则体现了DV人自己或DV爱好者们对它的定位。在这些命名的纷争背后 ,是对DV影像崛起的意义存在着不同的判断。尽管这些判断大多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感性化、情绪化与率性而为的色彩。我们试图从传播学与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