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采用2010年山西省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11个市20-59岁14692名成年男性的身体机能相关指标数据,对山西成年人的体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从数据库采集研究指标不同年龄段的数据应用平均数,标准差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肺活量普遍显著高于城镇体力劳动者及农民;农村农民台阶指数普遍高于城镇居民,显著高于城镇非体力劳动者;城镇非体力劳动者血压舒张压指数高于农民并且高于城镇体力劳动者.  相似文献   

2.
苏北农村居民健康体适能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苏北农村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和城市非体力劳动者随机抽样并进行健康体适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苏北农村男性居民的台阶指数和坐位体前屈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肺活量、握力和体指数低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苏北农村女性体力劳动者台阶指数和握力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肺活量低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坐位体前屈和体指数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影响苏北农村居民健康体适能的因素为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和饮酒率高。指出:增加农民收入,重视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是苏北农村经济和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舟山海岛地区成年人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和掌握舟山海岛地区成年人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 ,对 2 5 75名海岛地区成年人的体质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海岛地区成年人体质的总体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体质状况存在差异 ,成年女性的体质状况好于男性 ;城市非体力劳动者的体质状况好于农民和城市体力劳动者 ;男性体质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年龄为20~59岁的惠州市城乡1809人进行了5项形态指标测试,提供了群众体质健康比较数据。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城乡比较,对不同年龄段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各种指数及其派生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惠州市成年人身高比全国成年人低,农村成年人平均身高更低,克托莱指数也均比全国平均数低。惠州市男性腰臀比及男性城市非体力劳动者的体重、体重指数有随年龄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成年人肥胖现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云南省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中成年人部分,以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为评定标准,分析肥胖者的现状、肥胖的危害,探讨合适的减肥方法.结果表明:云南成年人肥胖率已达4.93%,在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中较高,达6%;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非肥胖者(P<0.01);减肥的最佳锻炼时间分配为每周3~4次,每次30~60 min.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国民体质监测原始数据(共16 160名,其中男7 816名,女8 344名;包括问卷部分和监测部分),按照国民体质监测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农民、城市体力劳动者、城市非体力劳动者3个组,比较分析不同组别男女居民体质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在体质和生活方式上均存在着明显不同,女性农民、男性城市居民形态得分最低,男女农民的肺活量(体重)得分均最低,男女居民身体素质排序均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说明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呼吁有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以达到促进城乡居民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现状,利用Logistc回归分析法找出影响其身体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湘西州苗族、土家族成年人身体成分特征基本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脂含量成增长趋势,男性表现为40~49岁“中年肥胖”趋势增加明显,50 ~ 59岁女性下肢肥胖增长明显,同时身体成分受运动锻炼、工作强度以及饮食习惯等主要影响.结论:男性“中年肥胖”现象、女性腹部、下肢肥胖现象隐患较大,应加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成年人运动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干预,倡导合理的饮食.  相似文献   

8.
上海、东京成年人超重、肥胖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上海、东京20~74岁居民的超重肥胖现状,分析比较两城市肥胖人群的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2004—2007年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选取20~74岁成年人样本4508人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判断界值均采用中国(WGOC)标准;结果:上海20~74岁人群的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高于东京。东京男性33.4%,女性26.1%。东京男性肥胖的高峰年龄比上海男性提前20岁。两城市女性肥胖率的差异比男性显著。结论:超重肥胖是两个城市共同面临的健康问题,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工作将是中、日两国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上海市20~59岁成年人体脂率(BF%)、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等形态指标人群分布特征,探讨BF%、BMI、WC的异同点。方法:基于2020年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上海市20~59岁成年人数据库,纳入26 826名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成年人BF%、BMI、WC特征以及相关人群分布。结论:上海市成年男性WC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成年女性BF%和WC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以BF%、BMI、WC 3个指标评判上海市20~59岁成年人超重与肥胖情况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海市成年男性以WC为标准检出肥胖率最高,以BF%为标准检出超正常标准率最高;上海市成年女性以BF%为标准检出超正常标准率及肥胖率最高。BMI与BF%相结合,或与WC相结合,可以反映身体脂肪含量及比例,以及脂肪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身体成分对成年人体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成年人的健康意识。方法:分别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指南》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对成年居民进行体质测试。结果:(1)成年男性的BMI均值高于女性BMI值,且均值都高于24kg/m2,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女性的BMI值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20-39岁年龄组中,53.8%的男性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40-59岁年龄组中,高达72.1%的男性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3)正常体重组的体质综合评分最高,体重过重或过轻均会对身体机能和素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生活习惯对中老年脑力工作者血脂参数的影响。实验方法:选取天津市地区80名中老年脑力工作者,问卷调查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肘部静脉抽血5ml,测试其血脂参数。结果: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对血脂参数的变化将产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参加"2009年上海巅峰暑期减肥运动营"23名重度肥胖女性儿童青少年运动减肥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经过4周运动减肥后,体脂百分比、体重指数(BMI)、脂肪体重、腰围、臀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体脂百分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MI,腰围/身高比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臀围/身高比。与BMI比较,体脂百分比是评价肥胖程度和运动减肥效果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10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幼儿、成年人和老年人人群数据的系统分析,并与2005年监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成都市幼儿、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体质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0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幼儿、成年人和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形态、机能、素质指标等作为分析指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等人群体质状况进行分析,并与2005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年龄增长,成都市幼儿身体充实度和成年人肥胖程度逐步增加,进入老年以后,肥胖程度有所下降。城镇人群身体形态指标均大于乡村。动脉血压随年龄增长逐步升高,35岁以后增幅较为明显。身体素质在幼儿时期(3~6岁)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成年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分析发现,城乡人群体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2005年监测结果相比,幼儿、成年人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值有不同幅度的增加,而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测试值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老年人身体形态与2005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较2005年有所提高。2010年成都市市民体质综合评价不合格率大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而优秀率和良好率则小于四川省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石家庄市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分析其体重指数与体脂百分比的关系及对两种方法判定肥胖的比较。方法:测试95例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用皮褶厚度法计算其体脂百分比。结果:以BMI为标准判定,女性肥胖的检出率为13.3%,男性肥胖的检出率为54.3%;以体脂百分比为标准判定,女性肥胖的检出率为40.1%,男性肥胖的检出率为65.7%。结论:用体重指数和体脂百分比作为不同的诊断方法,肥胖检出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判定超重与肥胖应将两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湖南省成年人BMI分布特征,对湖南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88103名受试者的BMI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成年人(20-69岁)超重发生率为29.2%,肥胖发生率为6.5%。结论:湖南省的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分布特征上表现为女性的整体肥胖比例低于男性,年轻人的肥胖比例低于中老年人,农村的肥胖比例低于城镇。超重和肥胖问题已成为湖南省体质和健康部门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PurposeThis study aimed to (a) investigate the proportion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a cohort of young adults with patellofemoral pain (PFP) and (b)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BMI), body fat, and lean mass with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hip and knee strength in people with PFP.MethodsWe included a mixed-sex sample of young adults (18−35 years old) with PFP (n = 100). Measurements for BMI, percentage of body fat, and lean mass (assessed b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were obtained. Functional capacity was assessed by the Anterior Knee Pain Scale, plank test, and single-leg hop test. Strength of the knee extensors, knee flexors, and hip abductors was evaluated isometrically using an isokinetic dynamometer. The proportion of overweight/obesity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BMI.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MI, body fat, and lean mass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strength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artial correlations, followed by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djusted for covariates (sex, bilateral pain, and current pain level).ResultsA total of 38% of our cohort had their BMI categorized as overweight/obese. Higher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functional capacity (ΔR2 = 0.06−0.12, p ≤ 0.001) and with knee flexion strength only (ΔR2 = 0.04, p = 0.030). Higher body fat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functional capacity (ΔR2 = 0.05−0.15, p ≤ 0.015) and reduced strength (ΔR2 = 0.15−0.23, p < 0.001). Lower lean mass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functional capacity (ΔR2 = 0.04−0.13, p ≤ 0.032) and reduced strength (ΔR2 = 0.29− 0.31, p < 0.001).ConclusionBMI, body fat, and lean mas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young people with PFP because it may be detrimental to function and strength.  相似文献   

17.
以海南白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白领健康状况,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内容、时间、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影响海南白领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并得出相应结论,提出相应建议,为更好地开展海南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