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克里斯特瓦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而互文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在穿越言情小说中的应用。穿越言情小说是言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试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来了解互文性在穿越言情小说中的应用,试着揭示穿越言情小说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围绕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进行论述,通过研究发现,言情小说对青年女性的心理射影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理想心理、虐情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言情小说易对青年女性产生心理射影的因素主要有:男女性别的差异、女性意识凸显的叙事模式、女性性权力的提高体现。此外,研究还得出了这种心理射影主要通过厂商的生产、传播和青年女性阅读者的消费、接受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在台湾,本土言情小说的写作、出版异常火热。从琼瑶到席绢、于晴等,言情小说的流行和热卖成就了众多的言情小说创作者,也繁荣了台湾通俗文学市场。文章探讨了台湾本土言情小说主要的几种传播方式、被广泛接受的社会背景、读者情况等,以期能够管窥台湾言情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概况。  相似文献   

4.
胡深媛  姜琴舒  李静 《考试周刊》2010,(52):240-241
大学女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女生沉迷于言情小说的现象日益严重,充斥于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的言情小说对女生的恋爱观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对她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如何引导女生走出言情小说预设的"爱情误区",是本文探索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与现代之间--略论民初言情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国初年的言情小说入手,以这一时期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创作为主要对象,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大众心理状况,考察民初言情小说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融汇.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来对民初言情小说做一次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30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因此,我们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例,来分析过渡时期的女性形象,从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寻找中国小说所走过的道路,进而,把握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和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是高雅化和通俗化的结合体,继承了传统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作者忧国忧世的情怀,将传统与现实巧妙结合,在大众间广泛流传,并影响深远.其言情小说的主要贡献是将中式的章回体融入到西方细节的描写中,独创了以俗为雅、雅中藏俗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经久不衰的“言情热”是近几年文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心理的屏幕上观照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结合生动的实例,较全面地阐述了青少年阅读言情小说的心理动因,揭示了少男少女为什么爱读言情小说的心理奥秘。  相似文献   

9.
李碧华是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创作者,其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诡异风格,《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胭脂扣》、《青蛇》等小说都在社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其中也体现出其诡异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诡异之风在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分析进行探究,分析李碧华言情小说中诡异之风的体现,并分析对其诡异之风形成的影响因素,旨在促进对李碧华写作风格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亓丽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3):98-101
随着影视剧的改编和热播,网络言情小说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热点,本文试图从欲望叙事的角度入手,从权利、金钱、性等方面解读当下网络言情小说的欲望化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1.
鸳鸯蝴蝶派与言情小说模式的现代性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研究,鸳鸯蝴蝶派时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向现代言情小说的嬗变起了重要作用。它以其总体上的悲剧结局,时“情”的主题的高扬,叙事技巧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言情小说封闭、静止的内向性结构.初步呈现出外向性.为五四新小说作了历史了的铺垫。  相似文献   

12.
潘国英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3):52-54,71
湖州方言在语法上颇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一些特殊的句式、语序、时体表达法及虚词的某些特殊用法。明清时期的言情小说中有许多跟现代湖州方言相同的语法现象,全文主要据此来讨论湖州方言在语法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言情小说是通俗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兴起之初就存在的小说类别,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言情小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研究。人们只是欣赏消遣,却羞于给它一定的地位。二战结束后,社会文化意识发生剧变,美国通俗文学空前繁荣,伴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深化,言情小说的创作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新的突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言情小说作家和作品,借助当代媒体的力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席绢小说为例分析了90年代以来台港言情小说的几种系列题材:穿越、虐恋、情妇题材,试图勾勒出当代台港言情小说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字的力量     
我对读书的兴趣是从充满少女情怀的言情小说开始的。五年级时我看了第一本言情小说,初中时代更是将此兴趣发展到了高峰,幻想自己也拥有同样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和幸福人生。而言情小说正好适时地为情窦初开的我开辟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网络言情小说《知否知否》通过女性视角对两性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新时代网络女性作家苏醒的女性意识,但女性主义与男权中心主义在网络文学中的博弈仍旧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社会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思考其创作的困境,为探究网络言情小说的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这是亦舒的代表作之一,有人说它是言情小说,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本写给女人的励志作品来看。  相似文献   

18.
余醴 《现代语文》2007,(3):91-94
言情小说是人们喜闻乐见和津津乐道的文学样式,也是通俗的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人们对言情的需求和消费也成为言情小说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言情小说不断演变,它和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叙述者和叙事方式、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和和两性关系在几个典型时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走过了从世情到梦幻到童话再到现实的过程。张爱玲、琼瑶和亦舒、席绢几位作家就成就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通俗小说快速发展,当时的主流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都已发展成熟并实现了合流,这其中既有文化生态、读者群、作家群变化的诱因,又有新文学、西方文学的影响因素。合流之后的社会言情小说在创作模式、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形态。本文针对社会小说与言情小说整合的诱因与整合之后的形态进行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部都市言情小说,男男女女之间最平凡不过的故事,讲述了爱人之间的离别与重逢,猜疑与不舍。然而,在众多类似的题材之下,它让我们看到的是等待与坚持中流露出的对爱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