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黔中文化     
作为文化名称,黔中文化是按地域称谓的,其地域为明代贵州建省后的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贵阳一带,指黔中区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史前到当今的黔中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分为史前、夏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建国以来等历史阶段。黔中文化属于滇桂黔文化体系,是中华多元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王守仁对明代贵州书院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正德初年,王守仁疏救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忠良,得罪宦官刘瑾,被谪戍贵州龙场任驿丞。此间,王守仁创建龙冈书院、主讲文明书院,他开启明代贵州创建书院教育之风、通过书院教育培养大批才俊、建立书院教育管理模式并在学术上为黔中王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与贵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黔南是贵州境内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明代中期开始,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得以传播,一百余年间,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地区崛起成为黔中王门的"五大重镇"之一。以阳明心学为主流的儒家文化促进了黔南教育文化的发展,使黔南成为贵州儒学文化最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贵州建省以来,游宦、游幕或贬谪来黔的客籍文人络绎不绝,他们或兴办官学、书院,或琢育黔中人才,或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或传布宗教文化,为贵州文化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7.
明代,贵州建省,黔中地域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大量军队留屯使贵州社会得到稳定,徙民屯田缓解了贵州地广人稀的突出矛盾,募盐商在卫所附近设商屯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兴起,科举选士制度得以广泛推行,涌现出许多刚正清廉的土著官员。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也涌现出许多土著的诗人和散文家。佛教、道教在黔中地域传播的范围扩大,出现了许多佛寺名山和有名的道观。黔中地域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初步繁荣起来,为今日的屯堡留下了迷人的遗韵流风。  相似文献   

8.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9.
黔中自古以来就远离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贵州地域中的黔中的确切记载开始于明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黔中被称为南夷之地,物质文化发展相对贫乏;黔中地区与中原交往时断时续,中央政权虽在此设郡守县令,但事实上的掌权者是当地的土司、王侯;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黔中文化研究“南明文化”刍议黄万机 (1-1)…………………………………………………………………………………………………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定位及品牌形象———提高黔东南旅游的文化内涵的几点构想王路平 (1-10 )……………………………………………………………贵州少数民族《古歌》中关于世界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司亚勤 王路平 (2 -6)………………………………………略述贵州明清的易学研究龙平久 (2 -12 )………………………………………………………………………………………天地日月工程———苗族劳动创造世界的思想石朝江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屯堡文化自觉的路径,即:要重视屯堡文化在黔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处理好屯堡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屯堡文化自信,注重屯堡文化认同,促使人们对屯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叶隽的侨易学在观念方法、学术关切、理论用语以及操作归限等方面堪称新见迭出,这契合了当下应对西学的挑战、注重文化复兴、提倡理论创新的学术大气候。在长久接纳异域文化的浸润和侵蚀、长期通过自我革命瓦解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情形下,文化复兴何以可能?侨易学以求"通识"为归宿来回应西方现代性的理论挑战。就其整体理论框架而言,叶隽的探索值得肯定,而侨易学也大有可为,只是需要一个跳出西方二元论的宏大视野。回归古典、走向世界或许是实现中国现代理论自觉、发皇侨易学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弘扬贵州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根据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第二十次年会"将民族文化研究重心向地州县幅射"的会议精神,经认真考察,多方论证,充分准备,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第21次年会暨"黔中郡首·夜郎古国·魅力思南"研讨会于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贵州思南成功召开。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对黔中经济区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黔中经济区文化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黔中经济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黔中经济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黔中经济区的构建过程中也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孙应鳌是我国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继承王阳明心学思想,经过数年笃学精思,穷探赔》理,撰成《淮海易谈》四卷,近十万言人淮海易谈》是孙应鳌系统地专门研究闻发调易》的哲学专著,集中代表了孙应鳌的易学观,是贵州建省以来最有影响的易学著作。笔者曾在《贵州文史丛刊则9对年第5期上撰文,对孙应鳌的易学本体论进行过探讨,今再就其易学本体论的特点作一分析,以期推进贵州学术界对孙应鳌易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孙应鳌易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其本体论属义理易学中的。已学派。义理…  相似文献   

16.
黔中,是地理坐标。它包括了今贵州省的贵阳和安顺两市。殷商时称鬼方,先秦有牂牁、夜朗古国,秦属黔中郡,唐置矩州……迨明代建省,黔中即成为一省中枢。唐置之矩州即今之贵阳,矩州一词宋时变音称贵州,明代建省即以贵州命省名。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开发较晚的省份 ,对于易学的研究 ,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研究学者 ,如王阳明、孙应鳌、李渭等。到了清代 ,贵州的易学研究达到繁荣 ,当时全省所辖的各个地方都涌现出一批有相当研究功底的易学人才。仅民国时期编撰的《贵州通志·艺文志》载 ,贵州明清的易学研究专著就有 43部 ,成为贵州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相似文献   

18.
黔中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黔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增强法律保护的意识,大力培育文化基地,发挥高校在教育传承中的特殊作用,从而使优秀的黔中文化更好地服务于黔中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彭水是唐朝黔中道的治所,也曾经是黔中文化的文化中心。黔中文化曾经对大武陵山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融黔中文化于彭水中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增强当地中小学生的地域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与此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0.
1999年,《邯郸师专学报》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赵文化研究”专栏,6年来累计发表论文60多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赵文化研究》一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科学时报》、《管子学刊》等多家报刊给予报道和述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从今年起,《邯郸师专学报》升格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报》,特增设“学术名家研究”专栏,每期访谈一位当代学术名家,对其学术成果进行研究,突出当代特色,追踪理论前沿。本刊着重办好“赵文化”和“学术名家”两个专栏,一古一今,交相辉映,旨在提高办刊水平和学术质量,促进学术繁荣。本栏目访谈的第一位学术名家为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哲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朱伯岜先生。同时还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和南开大学乔清举教授分别撰写了《哲学与经学之间—-朱伯岜先生(易学哲学史)的贡献》和《论朱伯岜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观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两篇专论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