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龙舟竞渡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龙舟竞渡的传统文化特征和现代文化特征的探讨,从保护我国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出发,继承和发展龙舟竞渡文化,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龙舟竞渡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龙舟竞渡的传统文化特征和现代文化特征的探讨,从保护我国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出发,继承和发展龙舟竞渡文化,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图腾情结是民族文化最原始的情感,是民族凝聚力最深层、最牢固的精神价值,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对龙的崇拜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情结,它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一精神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之一,但对高校来讲却是一门新兴的科目。宜春学院是江西一所普通地方高校,但是在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队方面却有着不普通的成果,龙舟队就是其中的一支优秀运动队。本文探讨了在高校发扬龙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宜春学院龙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的措施,以弘扬民族精神,将校园文化、体育精神与龙舟竞渡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地方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发掘和弘扬地方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因为它独有的品质,和语文课程之间有着恰切的融合点。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与载体,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乡土教育以人文精神为依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我们的民族如何形成新的强大凝聚力,以强健的魂魄雄立于强国之林?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在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涉到民族发展的宏大问题,回答它们必须要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有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与认同的灵魂和精神纽带,是民族肌体的骨髓。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华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使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要。而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使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慈善事业与民族精神有着丝缕难断的关系.近代慈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抵御外侮、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手段,是弘扬和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构筑和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领域.而近代民族精神的弘扬也促进、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近代慈善事业对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民教授根据邓小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从民族精神的精华、邓小平的继承培育和超越三个侧面展开论述,一方面集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理论精华,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邓小平民族精神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超越,深刻地阐明了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民族精神是凝聚力的精髓深挖民族传统精神的理论资源,从升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提升民族精神,从开拓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略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必须弘扬民族精神.要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当作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取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越南民族精神创造于越南整个历史过程并表现于越南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中,它在越南为独立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过程中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当前,民族精神对许多民族的改革与现代化至关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稳定保持与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保持与弘扬那些创造了民族文化同一性的传统价值观;其次要选择适宜于越南条件的模式,要积极地与世界融合,广泛参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对话,学习其精髓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生存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通过阐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问题,从而说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润了东方沃土,缔造了无以伦比的华夏文明。我国史称礼仪之邦,节俗文化是制度文化的重要表征,一年百节,传统节日无论源自何时、何地、何事,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向多元文化演进,并以此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是凝聚一个民族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前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抗战前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得到加强。从民族自保的角度,思想界相当一些人士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一个民族要延续,作为其象征的文化传统应当得以保存,并由此得出了返本开新的结论。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自清末以来中华民族精神转型的一个悖论:即如果改变中国传统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新的民族精神必定是一个非传统甚至反传统的东西;如果不改变其中的实用理性因素,那么所谓民族精神的转型便是换汤不换药。正因为此,直至抗战结束,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促进大学生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 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缺乏,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方面,剖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进而有效应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的综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主要表现在民间习俗、社会教育、日常礼仪、女子尚武、文学艺术等方面。作为一种大众性社会行为,其实质上是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外在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下层尚武精神强化了中华先民不畏强暴、不惧战争、敢于反抗、勇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固化了中华民族业已存在的爱好和平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使其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要义,为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形成了民族尚武自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心理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的数学,应肩负起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确其作用路径。数学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意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深入挖掘素材,为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真实情境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评价理念,为学科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