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古今中西的对话与汇通过程中进行的.但应该说,无论是中西还是古今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在最近十几年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古今对话言之,正面依傍传统思想观念,探求当代社会与文化难题的化解之道,这种学术取向无疑体现了较诸前此更为开阔的胸襟视野.但学术思想观念的生命力,往往并不单纯存在于学术论说的逻辑层面,而系于其与特定社会结构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乃至系于其所置身的总体性精神文化环境.因此,对于传统或外来学术思想观念的移植,对其现代中国意义的阐释,应该自觉超越狭义的学术知识性阈限,而同有关现实制度模式和总体性精神文化建构原则的创新思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比较文学研究室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题为“中国文学理论的跨时空对话”的学术讨论会。来自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台港澳文学、民间文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二十余位学者围绕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更好地发展学科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对话。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党圣元研究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高建平研究员主持了会议。会议的讨论内容可分以下两个方面:一 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外译的背景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造成中国话语"有理讲不出,讲了对方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同时,西方世界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中国话语,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话语的误解和误判,加深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矛盾和隔阂。因此,加强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三方面,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2015年11月22日,为纪念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八十周年,由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舆情平台、紫金传媒智库联合主办的"海洋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政策讨论会"于上海举行。本次会议呈现了有关南海研究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发布了舆情平台的年度报告及核心发现。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舆情平台长杜骏飞教授介绍,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海舆情监测分析与传播管理平台旨在强化智库管理职能及发展目标,即科学为体,智库为用;立足南海研究,兼及其他相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为适应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省每年都要举行一些重大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活动。仅1994年,就有第二届“昆交会”、省第五届民族运动会、第一届西南(五省区)国际招商会、国内旅游交易会、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昆明国际条文化研讨会、以及由我办牵头组织的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等。这些活动,特别是国际性活动都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外籍华人和海外侨胞、港澳  相似文献   

7.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及思想观念不同的影响,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古典戏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从中西悲剧的题材、内容、结局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文学中都有关于"蛇"的作品,其中塑造的蛇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英国约翰·济慈的叙事诗《拉米亚》表达了蛇妖与凡人相爱的爱情悲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仍有许多的差异。时代与文化背景不同,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也各有差异。两个文本反映出中西方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平行研究对两个文本的主旨与中西蛇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出中西蛇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与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日,由(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学者看世界》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中国首次推出的集中论述中国人如何看待当今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学术巨著,该书全面总结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学者在这一领域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加强同各国学者平等对话和深入探讨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丛书分为八卷,分别是:国际秩序卷、国家利益卷、大国战略卷、中国外交卷、国际安全卷、非传统安全卷、世界经济卷、全球治理卷。  相似文献   

10.
中西戏剧鬼魂形象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女鬼形象。笔者以男鬼形象为考察点,比较《哈姆莱特》中的老哈姆莱特与元杂剧《盆儿鬼》中的杨国用形象,阐释中西方戏剧鬼魂形象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分析鬼魂形象在戏剧中的作用:烘托环境氛围,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主题。目的在于研究鬼魂形象的艺术价值,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鬼戏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4):139-139
薛改辉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文化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这类国际行为主体来说,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使得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迅速向全世界传播,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相互借鉴和共同繁荣,对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2016年5月13日,第二届"文明对话·长安论坛"在西安举行。本届论坛是"2016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届西洽会"系列活动之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侨易文明对话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来自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一带一路’——在文明对话中前行"进行了研讨、对话。非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经社文理事会)穆西·海卢(Mussie Hailu)大使在发言中指出,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的对话而不是更多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柏应理和《中国哲学家孔子》吴孟雪一柏应理传记之比较补正1986年9月,比利时最古老的大学鲁汶大学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着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进行了研讨。此人就是曾在1642至1644年在鲁汶大学读过哲学,后又读过神学的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方案”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本文认为,“中国方案”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中国方案”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秉承这个意旨,鲁迅文化基金会自成立起,就设立了“大师对话”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旨在通过鲁迅故乡与世界各地其他文豪的故乡对接,开展文豪故乡国际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孙明磊 《职业圈》2007,(22):94-95
文章从词汇、言语、修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明确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不知别国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便也一无所知."在法律上也可借用歌德的这句箴言.这意味着,只有具备外国法律制度的知识,方能正确地理解本国的法律.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探寻二者之间在性质、根源、学术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更好地促进21纪的法制改革具有借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明磊 《职业圈》2007,(11X):94-95
文章从词汇、言语、修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明确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