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合作采写的消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先后获西安市新闻一等奖,陕西省新闻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特等奖及2000年度中国新闻二等奖。回想当时采访时在羊圈度过的几个日夜,我们感慨颇深:科技新闻专业性强,要真正让读者看懂看透,喜闻乐见,就必须深人采访,自己先将新闻事件弄懂弄通,文章才能做深做透。 一、写科技新闻.自己要先成为“专家” 科技新闻难写在新闻界是公认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容易写得生涩难懂,老百姓不爱看。而作为记者,面对大堆的专业术语,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自己先成为专家。2000年6月12…  相似文献   

2.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1,(10):41-42
蔡志军采写的消息《鹏城天才少年摘取肖邦钢琴大赛桂冠》荣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这篇报道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拜读了原稿和作者写的“采访体会”以及全部后续报道,似乎从字里行间找到了答案,发现这个“特等奖”留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记者如何对待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李云迪参加肖邦钢琴赛进入决赛的消息是一位读者提供给记者的。记者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抓住这一有价值的线索,一边采访李云迪所在的学校,一边网上查看比赛情况。在10月20日清晨7时通过越洋电话获知李云迪获得金奖的消息…  相似文献   

3.
笔者去年6月初发表在《西安晚报》的消息《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见报稿附后)一稿,在获得全国晚报红塔杯短新闻竞赛二等奖、陕西省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总结这篇稿件的采写经验,我以为关键是真情做笔写心声、即怀着真挚的情感,写出群众的心声。去年5月下旬,我在县农机公司采访,得知申店乡何家营村妇女何俊英买了台联合收割机出省割麦。职业的敏感使我断定这是条好新闻。我顾不得吃午饭,匆匆骑车赶到何家营采访。恰逢何俊英正在家中整修机子准备出征。她快言快语,讲述了她婆家和娘家劳力少,三夏大忙时节往往几昼夜不能合眼,累得她生病打  相似文献   

4.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5.
时讯专递     
中国晚报协会召开第十四届年会1999年12月6日至10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120多家晚报的总编辑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晚报如何改革和发展。与会者认为,晚报在新形势下应当成为一张开放的报纸,要在保...  相似文献   

6.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7.
吴强 《新闻记者》2005,(12):36-38
《新民晚报》的田世国“捐肾救母”系列报道,最近获得了2004年度全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兴奋之余,又一次回味其中甘苦,感慨良多。这组系列报道从2004年9月起,一直持续了一年有余,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命运连续剧,记录了田世同从入院手术、捐肾救母,到获评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5,(4):57-57
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对采访他的记说,采访他要付费。因为“我说的话受知识产权法保护”。(见《西安晚报》2月26日)孙道临的做法,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基本是三派:支持派、反对派、奉献派。我属支持派。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9.
近读荣获“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特等奖的《一次不寻常的接生》等一组特写,使我强烈感受到了《新民晚报》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确实不同凡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次不寻常的接生》是一组新闻性、时效性、趣味性具备,极宜于晚报读者口味的好稿,由它摘取此次大赛的特等奖桂冠是当之无愧的。它所以能获此殊荣,基础是新闻事实本身为珍闻,条件则是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比较强,而在“抢”着采访、“抢”着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又善于挖掘,善于组织,善于表达。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18日,沈阳市男青年马林林被剧毒五步蛇咬伤后,因当地无解毒血清,患者生命垂危,家人束手无策.在这生死攸关时刻,作为《沈阳晚报》一名摄影记者,我得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在采访这一突发事件过程中,我是唯一帮助组织抢救、并随着患者采访抢救全过程的记者.此事被京、沈多家媒体报道.回想采访并组织抢救患者的过程,我更深深感受到记者职责的神圣与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晚报协会2003年11月在长沙召开年会,公布了上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获奖作品。由笔者与通讯员陈宗彪共同采写的通讯《一辆自行车的传奇故事》,获得了“特等奖”,这也是江苏全省晚报送评稿件中惟一获此殊荣的作品。这篇通讯同时还分别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江苏省报纸优  相似文献   

12.
从《燕赵晚报》头版上,突然见到“顾行同志去世”的黑框消息。心中一惊,许多往事在叹息中浮现眼前。“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刚调入《北京日报》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小红入队为什么难?”的讨论栏目。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北京团市委少儿部工作,正抓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在筹备晚报…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倾国欢腾,举世瞩目。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所有新闻媒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样一个共同的传播环境中,作为地方报纸,是否就无英雄用武之地呢?笔者收集了12月20日陕西的5家报纸:《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报》、《劳动早报》,发现这5家报纸个性鲜明、编排手法新颖,版面容量大,尤其是对陕西人民庆回归的报道颇具地方特色。 头版编排大气,喜庆色彩浓烈,视觉感强 陕西5家报纸不约而同地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主会场升旗…  相似文献   

14.
蔡志军 《新闻知识》2001,(10):40-41
读者提供了最棒的新闻线索《鹏城天才少年摘取肖邦钢琴大赛桂冠》先后获得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等,不在于这条新闻写得多么好,而在于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先报道这一新闻的报纸。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抢先,我都一一告之:是读者,是读者最早提供了线索。说起来获得这条新闻线索是一次偶然。2000年10月17日下午4时,第二届高交会已近尾声,记者在高交会现场采访完毕,决定乘专车前往振兴路一带采访高交会给餐饮业带来的商机。正是在车上,记者遇上了这位提供线索的姓梁读者。这位读者告诉记者,深圳有两个学生正…  相似文献   

15.
回到吸引记者赴大连采访的原点——在当前报业竞争的环境下,以大连为样本,回顾"晚报早出"这一似乎已远去的重大话题,重审其在报业发展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中国晚报发展的黄金期,此后,由于都市报的兴起,晚报的生存空间被侵蚀,一些晚报求存图变,改为早出。根据统计,到2002年,全国147家晚报,已有108家改为早出。由此,近十年来,有关晚报早出的讨论一直持续。从实践中看,晚报早出并非晚报"复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2月6日,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济南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年会上,专门谈了晚报如何应对都市报的竞争问题。徐光春说,晚报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都市报。都市报的产生和发展是新闻改革的产物,顺应了社会多样化发展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杂志2001年第12期在《晚报·都市报专页》上发表了胡方松先生的文章:《把一次出报变成连续出报———对21世纪中国晚报发展之路的思考》(以下简称《把》文)。应该说,有关中国晚报改革发展道路和方向的相关研究文章一些媒体曾或多或少地刊发过,关于把晚报变成一天出版三次的想法,我想很多晚报界的同志肯定也有过,但真正把这一想法付诸文章,我还是第一次从《新闻战线》上读到。正如该文的编者按指出的:“本文作者重视对报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着眼于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这种科学、求实…  相似文献   

18.
我常到《西安晚报》副刊部创办的专栏“城市语言诊所”治病,我虽干了多年记者和编辑工作,但从“诊病”或“防病”中仍获益匪浅。“城市语言诊所”是晚报副刊部见于报端的一个小专栏,是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表彰和读者称道的知名品牌。它常把公共场所如商场、影剧院、车站  相似文献   

19.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20.
用字须用心     
《今传媒》1995,(5)
用字须用心文/雷智勇近读《西安晚报》,发现有两个字儿用错了,现提出并探讨一下。一、是“牛轭头”而非“年跟头”《西安晚报》1995年5月12日柯喜堂先生的《头一次吆牛后半截》中,有这么两段文字:①(社员们)从饲养室拉出肥肥瘦瘦大大小小的牛,不慌不忙地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