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彝族史诗《阿细先基》蕴涵朴素的彝族生态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人与动植物深厚的生态情谊。这种朴素的生态文化至今仍具有现实价值,为彝族地区生态保护提供思想动力、道德约束和制度保障,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彝族水文化是彝族在千百年来世代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总和,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以水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彝族水文化有“逐水而徙”“、缘水而生”“、崇水而敬”“、取水而净”“、治水用水”与“因水而治”等主要内涵。彝族水文化极富现代生态价值,在水环境恶化、水问题频出的今天,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全面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水文化精髓,以早日建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红河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有八个方面的特点:生态观念的神圣性、生态认识的系统性、生态实践的多层次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生态文化的调适性、生态能量的有机循环性、生态基础的小农性、共同体生态自治性。了解这些特点,对认识理解当前彝族地区生态文化变迁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王俊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29-34
大姚彝族的生态伦理观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彝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对大姚县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姚县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生态伦理观的描述和民族生态学的解读,作者探讨了大姚县彝族生态伦理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掌房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表现了彝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生态观念、处世哲学等历史智慧。面对当前彝族土掌房保护和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利用彝族土掌房的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业,采取正确方略对土掌房进行现代化改造,注重对土掌房的现代创意产业培育,增强当地居民对土掌房民居的保护意识,使彝族土掌房重焕生机,在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彝族择居受古老的创世神话、原始生态观、自然崇拜、原始劳作方式及原始风水观的影响,是彝族人类生态和文化心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当前彝族民间信仰具有许多社会功能,具有促进村寨和睦、传承彝族文化、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维护基层信仰安全等积极作用。在彝族文化的研究工作,以及彝区新农村建设事业中需要透过宗教的外衣,重新审视和挖掘彝族民间信仰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生态文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红河州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农村环境问题与彝族文化的相关性分析入手,找出影响农村环境问题的文化因素,并提出彝族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对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入手,以文化生态学视角审视彝族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生态环境决定了毕节彝族体育文化事象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毕节彝族体育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具有主观能动性。阐释彝族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毕节彝族体育文化资源,从而促进毕节彝族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的姓名,蕴含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彝族的姓名是彝族语言运用中体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彝族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彝族姓名的命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民族传统观念及民族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对彝族姓名中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语文立法工作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修改《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并制定实施细则,制定《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条例》,细化彝语文保护的各项立法规定,推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语文立法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对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进行四川古彝文信息处理涉及到的原理及若干问题进行详细深入地研究,运用现有的中文信息处理和规范彝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成果,借鉴中文信息处理和规范彝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开发经验,研究它们之间在新的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实现了古彝文信息处理,并在最后设计出了古彝文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古彝文的文字处理、图象处理、多媒体应用等功能,还实现了古彝文信息处理对英文、汉文、规范彝文等多文种信息处理的兼容。  相似文献   

13.
《周易》无疑是一部神秘的著作,一阴一阳.昭示了天地问变幻莫测的规律。它对现代的生活有许多启示,并且与世人关注的廉政文化有联系,这可以从《用易》本义、卦爻结构与特殊语汇三个层面揭示其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艺概.经义概》是刘熙载文艺理论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它五"概"多有互相发明之处。《经义概》内容紧凑精准,理论阐述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其中存在大量可施之一般文章作法的真知灼见,对文题关系、锤炼字句、抑扬顿挫等方面刘熙载都有非常独到的看法,值得我们细细研读,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意”是唐五代诗学的核心范畴.“意”的含蕴丰富,既指涉诗歌构思创作中的情思意绪和区别于以景写情的直接抒情的创作方式,又指涉诗歌用意曲折隐微的风貌特征以及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创作冲动与灵感.对“意”的批评,唐人反对“意熟语旧”,贵独创;表意要求言简义丰、声律谐和、“内外意”各自表意完足而又契合无间.唐人以为,“意”是诗歌创作中的主导性要素,并由此提出并丰富完善了“以意为主”、“意先语后”与“意在象前”的论题.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唐人提出“意在言外”与“语穷意远”,强调诗意表达应含蓄而避免浅露直白,要求在简洁的文字之中蕴藏尽可能丰富的意蕴.唐人论诗以“意”为焦点的现象标志着诗论史上重“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彝族在黔西北地区有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分布历史可追溯,在彝族早期的历史中,各部落氏族为寻找迁移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往返迁徙,其延续不断的分布历史证明,黔西北地区既是彝族的居住地之一,更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彝文书写的行款,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近代以后由于受到巨大的历史变革的影响,偶尔有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形式,但不是主流.近年来,多次比较大型的彝文书法展览和出版的彝文书法选集,绝大多数作品都采取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形式,背离了传统彝文书法的行款格式,应该从加强传统彝文的学习教育、坚持彝文书法传统的左书标准模式等方面给予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8.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是各地彝族人民的精神依托,也是祖国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广西,彝族人口不多,居住也比较分散,但毕摩文化的影响仍然相当深远,不仅彝族同胞信奉自己祖先创建,并世代传吟毕摩经,而且彝族住地周围的壮、汉、苗、瑶、仡佬等各族人民,也对毕摩文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和尊从的态度。毕摩文化牵动着岭南西路彝区民俗民风,促成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激励着彝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舞世代彝族人民战胜强敌和自然灾害。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广西彝区,毕摩文化亦呈现淡化和消失的趋势。抢救和保护广西彝族毕摩文化,同样是彝区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彝族同胞,都应该以这一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已任,认真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具体说,一要注意保护毕摩文化的形成条件和生态环境;二要注意培养毕摩的后继人;三要加强发掘、整理和研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四要与旅游事业联系起来,促进经济生产和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孔予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札”“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一个典型的"火"的民族。彝族火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在彝族火神话史诗传唱以及各种火崇拜习俗中。彝族火神话及其习俗,是其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它们共同构建并表征了彝族火文化精要。它以顽强的传承和再生力植入世世代代的彝族人群体和个人身上,由此形成了彝族别具特色的火的民族个性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