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巍山县彝族地区生态状况较好,这与彝族积淀深厚的生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彝族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宗教、制度三个层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该大力弘扬彝族生态文化,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2.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3.
生态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是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相统一的宏观系统。农村生态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必须确立环境公正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实现农村基层政府的生态管理和积极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建设文明生态村。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包含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表现为外在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设施建构,也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其中生态伦理教育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实践执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红河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有八个方面的特点:生态观念的神圣性、生态认识的系统性、生态实践的多层次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生态文化的调适性、生态能量的有机循环性、生态基础的小农性、共同体生态自治性。了解这些特点,对认识理解当前彝族地区生态文化变迁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人类即将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村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生态文明,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出发,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彝族文献《献酒经》中所展现的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理解对于现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让人们自觉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道德文明意识,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的兴起一方面是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当代生态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结果,生态文化是新时代文化的一面旗帜,具有完整的发生逻辑和时代价值。生态文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设生态文化,应该根据我国现实状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和人文素养,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及和谐校园.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有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境、友好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就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2.
自然陶养自我化育——论生态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性的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生态美育以培养生态审美的人为根本任务,以自然陶养为基本途径.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使人性向善、向美提升,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是针对困扰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危机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文化,体现了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教育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是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应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着力建设生态校园;高校应把传统生态文化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以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文章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歆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61-262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涉农高职生态环境课程肩负的责任愈加重要。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生态环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为生态环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以期将生态意识内化为涉农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品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新的社会革命,必须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不仅涵盖生态领域、经济领域,而且涉及国际政治、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因而要坚持运用系统抽象法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要矛盾,树立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从而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受到抑制,环境负荷得到削减,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推进美丽地球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必然要实现的一个"中国梦"。对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之一——老子哲学进行生态美学视域的全新解读,发掘蕴涵在其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突破发展工业文明所暴露出的内在困境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马克思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在对西方传统自然观反思的基础上,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循环经济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态环境的设想,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思想。该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