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贺年片琐谈     
贺年片琐谈每到岁末年初,人们往往互赠卡片以贺新年佳节到来,这就是贺年片。据史料载,新年佳节赠送。贺年片的习俗,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贺年片在_汉代叫“名刺”,唐宋时叫“门状”“飞帖”,清代叫“灯单”“贺年帖”等。南宋时,人们十分热心于送“门...  相似文献   

2.
贺年片起源于我国汉代 ,当时称为“名谒”或“名刺”。同如今的名片有相似之处。到了唐代称为“门状” ,到了明朝天顺年间 ,多采用印有梅花图样的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大小 ,在朋友之间相互赠送。到了清代康熙年间 ,就改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了 ,装在锦盒里送给亲友。到了民国初年 ,由于受到外来影响 ,不但是旧历新年 ,就是在公历新年 ,也开始互送贺年片 ,并且花样也多了起来。不过 ,古代的“贺年片”并不是一般人都爱用的 ,主要是一些高官、显贵、士大夫们采用。他们自诩清高 ,每逢新年来临 ,不肯自己出门拜年 ,便派人送“贺年片”。由…  相似文献   

3.
漫话贺年片     
每逢新年,人们都喜欢用贺年片互致祝福。 贺年片,古称“谒”、“刺”、“帖”及“门状”等。早在东汉时,人们喜欢将题有自己姓名的纸卷或画上象征吉利的花卉鸟兽图案的名片赠给知己,这是早期的“贺年片”。南宋时已风行“贺年片”了。明代的贺年片,大多用梅花笺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的交际,似乎总少不了名片。商人洽谈,文人聚会,特别是官场应酬,名片飞舞,已不足为奇。名片古已有之。清代学者赵翼作过考证;“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用刺。”到了明清时,又改称为“名帖”。据此可知,现在我们所称的名片,至少在汉时已经出现。从名称来看,先是称“名谒”,随后改称“名刺”,又改称“名帖”,直至改称“名片”。从所用材料看,最初由于尚未发明纸,用的是木片,汉以后则改用纸片。不过其间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如明朝张居正执政时,一些趋炎附势、阿…  相似文献   

5.
名片源流探     
名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当今社会用得较为普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早就把名片作为一种晋见交往的工具,并且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本文就名片的源流进行探讨,以求对名片有个更全面充分的认识。一、“谒”与“刺”名片在古代有很多称谓,据考,最早的称谓应该是谒。司马贞索隐:“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载钱谷也。”这里的“谒”就是写着贺礼和姓名的名片。“谒”为名片,一直沿用到元代。  相似文献   

6.
陈霭生 《新读写》2020,(1):46-48
[探源]出自明代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入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释疑]通谒:通报名片以求见。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报姓名的名片。敝庐:敝人的房舍。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相似文献   

7.
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贺年片一直是人们礼仪牛活的一道风景。此种习俗古已有之,据考证,早在汉朝我国就已出现了贺年片。不过,古时称“谒”“刺”“帖”及“门状”等。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元旦,我都会收到很多贺年片,孩子们为给老师送上一片心意,花费了不少的零用钱。2005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如何使今年的元旦过得有意义,而又使孩子不随意花钱呢?北师大版第三册《贺年片》这篇课文使我豁然开朗。上完课文,我神秘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元旦就要到了,你想送给老师什么礼物?”“贺年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但老师希望今年得到的贺年片要与众不同:你要亲自动手设计,人人动手写儿歌。你们能做到吗?”“能。”孩子们欢呼雀跃起来。一项别开生面的作业布置完了。第二天,一张张贺年片如雪花一样飘然而至,每一张贺年片都很…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讽刺锋芒,最初本就是指向君王、皇上的。孔安国解释孔子的“诗可以怨”,曰“怨刺上政”(《论语注疏·阳货》);《毛诗序》阐释“风”的含义,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唐孔颖达也说:“怨与刺皆自下怨上之词”(《毛诗正义·邶风·击鼓》)。这个“上”字,即指君王、皇上。验诸《诗经》,也可看出其政治讽刺诗的锋芒大都是指向周厉王、周幽王等昏庸之君的,如《大雅》中的《桑柔》、《板》、《荡》,《小雅》中的《正月》、《雨无正》等。汉儒论诗,好言“美刺”,所谓“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1.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12.
名片是通姓名用的卡片,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就记载了一个与“谒”有关的故事:刘邦引兵经过陈留,郦食其“踵军门上谒”,要见刘邦。使者进去通报,刘邦正在洗脚,见使者说是儒生,就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古今学者关于《诗经·郑风·将仲子》诗旨的解说,认为此诗当为春秋时郑庄公族亲之人托情歌微讽庄公之作,隐斥祭仲诸臣谋及公族宗亲,致骨肉相残。《诗序》首句作推本之论,原本不误,续《诗序》者坐实其事,以为“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是诗人刺庄公之意,实为曲解。后人相沿以为诗陈庄公拒谏之辞,反致诗旨龃龉难通。至宋人疑之,弃《诗序》而惟以“淫奔之辞”视之,亦非诗作者之本意  相似文献   

14.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年)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上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做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书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备《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茶”、“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贺年片贺年片…  相似文献   

15.
叶建中 《老年教育》2014,(12):46-46
<正>新年祝福贺卡凝结着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其实,古代早就有了贺年卡。贺卡始于汉代,当时是木制的,称为"名刺"。有许多当官的因为投刺的太多,为免受干扰,干脆在门外挂个箱子,相当于现在的邮箱,用来接收各方投刺,称为"接福"。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把贺年之词写到名刺上,从此名刺就有了祝贺新年的性质。南宋人张世南的《游宦纪闻》里记载,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间  相似文献   

16.
杨简主张废《毛诗序》,这和他心学思想的理念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他主张“本心”“道心”“无邪”之心具有普遍的意义,故而反对《毛诗序》解诗的历史化;因为他主张人的“本心”直指,故而反对《毛诗序》“支离”的解说,提倡“通言”的解读;因为他主张“本心”先天性的存在,故而反对《毛诗序》的“美刺”说.  相似文献   

17.
向荣 《今日中学生》2010,(11):19-19
我国南宋时,著名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写道:“节序多贺之礼,门投帖,也有帖到人不到者,不能亲至者,再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著名画家李嵩作的《岁朝图》,描绘的就是新年时主人在院内迎客饮酒,童子接帖迎客的喜庆景象。  相似文献   

18.
《马氏通》(以F简称《通》)出版于1898年,它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系统的一部语法作,它的出版突破了古法研究只围绕字的音、形、义进行的旧框框,结束丁汉语“有规律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的局面(《通·后序》);它以“字类”、“句读”为重点,以“正名”为总纲,  相似文献   

19.
《江西教育》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刊载的《“拨刺”小议》是《“拨剌”小议》之误,全文中的“剌”字都误刊成“刺”。(编者按:徐斌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刺”“剌”误用频繁,例子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20.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