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课本上要求在一个铁坩埚里放入锌粉0.5克,加入碘粉0.5克,混和后,加水1~2滴作为催化剂,观察实验现象。如此操作容易使锌粉和碘粉的混和物铺在坩埚底上,这样只有水滴到的地方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作用。另外,产生的碘蒸气有毒,扩散在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建议用试  相似文献   

2.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卤素(一),在此实验中有一个实验内容是“锌粉与碘的反应”。 课本:在干燥的石棉网上放1匙锌粉和半匙研细的碘,将二者混合均匀,用滴管在其上滴1—2滴水,观察反应的情况。若按照此法做,由于锌粉与碘在水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激烈的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碘升华而产生大量的紫色浓烟,势必造成整个实验室中都充满着碘蒸气,从而污染了环境,影响实验者身心健康,而改为:  相似文献   

3.
化学节目选     
点火不用火一、将碘片研细,混入铝粉或锌粉,拌匀,放置在小铁皿中,表演时滴入1—2滴水即可。原理:碘粉与铝粉(或锌粉)的混合物,能化合为碘化铝(或碘化锌),水起催化剂作用,反应放出的热使碘升华。二、将金属钾表面油用草纸吸净,用小刀削去氧化皮。金属钾的用量不宜过多。表演时滴上几滴水,即可着火。原理:金属钾遇水放出氢气,有热产生,氢气燃烧。三、将少量白磷溶解在CS_2中,放置在一大口瓶中备用,大口瓶中还应加入少量水,表演时将纸条沾上CS_2的白磷溶液,表演时在纸上吹气,过一会,纸就燃烧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明确实验的目的性教材里安排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课任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如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盛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后再加热?怎样进行加热?实验现象如何?反应停止为什么撤去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进行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现象,又能够突出实验重点,分析实验现象,讲清实验原理,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验操作规律。二、重视实验的启发性教师演示实验不能…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热现象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烽 《物理教学探讨》2005,23(12):18-19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演示实验主要有固体熔化实验、水的沸腾实验、压缩液化实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其中水的沸腾实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较为容易。现就另外两个较难实验的改进介绍如下。1 海波和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相似文献   

6.
在中师化学第二册第43页与第45页,有电解氯化铜和电镀锌两个实验。此两实验虽易成功,但若按课本中介绍的方法演示,现象的可见度小,学生不易观察,尤其不能直接观察到电解过程中在阳板上放出的气体和电镀时阳极锌片的消耗。为此,我们改用投影仪演示,收到良好效果。1电解氯  相似文献   

7.
初中化学第四章第四节演示[实验4—7]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实验证明,课堂演示硫酸铜晶体的析出不够理想,晶体较小。采用多步结晶法制得硫酸铜晶体,易于观察,现象明显,更有利物质结晶的教学和晶体概念的理解。制作方法如下: (1)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100毫升水,加热至100℃,同时加入75.4克蓝矾,搅拌,使之溶解,制成饱和溶液。 (2)静置,冷却,当烧杯中析出较多硫酸铜晶体后,从烧杯中小心取出一个相比较大的有一定几何外形的  相似文献   

8.
庞涛 《化学教学》2000,(2):46-47,49
一、奇异的实验现象将锌粒、铜片一起放入浓的NaOH溶液中 ,不仅可以看见气泡产生 ,还可以看见红色的铜片上覆盖了一层银灰色 (若用锌粉则为银白色 )的固体 ,过一段时间取出铜片 ,刷洗掉松散的固体 ,原来红色的铜片表面变成了光亮的银白色 .这一现象看起来象电镀 ,跟微电池原理有关 ,姑且叫做“微电镀” .锌可以跟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Zn 2NaOHNa2 ZnO2 H2 ↑ ,但铜片表面的银白色金属是什么物质 ?从何而来呢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验探讨 :二、实验方案及报告在 2 5 0mL烧杯中分别盛入 80mL指定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9.
用碘化亚铁制备氢氧化亚铁曲阜师范大学(273165)李秀芹一、药品及仪器碘、还原铁粉、浓氨水、氯化铵、试管、2毫升注射器(带长针头)、台称、酒精灯、量筒。二、操作及现象1.配制碘化亚铁溶液在一洁净的试管中先后放入1克碘和3克还原铁粉,再加入5毫升刚煮...  相似文献   

10.
物理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密切配合讲授内容的实验,它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或不易观察的物理实验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界现象及相互作用的本质表现出来。演示实验具有主题突出、效果直观形象、富于启发性的优点,在贯彻新课标、素质教育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是物理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常规的光现象演示实验装置多为平面光的演示,不利于学生对光现象的深入理解。为解决不足,设计了用两束高速旋转的激光作为立体光源,用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水雾显示光路,呈现出真实的立体光现象。新教具能够一体化地完成光现象的多个实验,既可以用平面光进行简单的探究,又可以用立体光显示复杂光路,具有操作便捷、探究高效、可视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便于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四氯化碳是一种生要的有机溶剂,在萃取实验中经常用到.高中一年级就有一个用四氯化碳革取碘水的实验,使用过的四氯化碳要求回收.四氯化碳是一种比较昂贵的化学药品,对回收的四氯化碳进行再生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我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两种方法对回收的四氯化碳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一.锌粉再生法革取后的四氯化碳因溶解了碘而呈红色,当加入锌粉时,发生如下反应:Zll+IZ=ZlllZ充分搅拌,直至四氯化碳红色褪尽,过滤就得到无色透明的四氯化碳.锌粉用量:通过理论计算,每100毫升四氯化碳需要用0.025克锌粉,但是为了…  相似文献   

13.
高中化学课本(甲种本)第一册第9页,以碘为例作“固体、液体跟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比较示意图”。第42页,教材又安排一个碘的升华实验,再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导出升华韵定义:“碘在常压下加热,不经过熔化就直接变成紫色的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成固体。这种固态物质不经转变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学生对照两处内容便产生了疑问,既然固体碘在常压下加热不  相似文献   

14.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不经过转变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碘是容易升华的,因而,化学教材在卤素一章专门设置碘升华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现象,同时掌握碘的这一特殊物理性质。 但是按高一教材第22面说的方法演示,由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极易超过碘的熔点(113.5℃)而使碘液化,不能使学生准确认识升华现象。再者,由于不能流动操作演示。不便于教室内中后排大部分同学观察。笔者对此实验做了简单的改进,取得理想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教具由于采用了高亮度、大直径、高灵敏度发光二极管作为显示器件 ,用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器为实验元件 ,使电容器在充、放电实验过程中 ,充电、放电时间超过 40秒以上。且充电、放电时电流的变化情况可由发光二极管亮度的强弱直接反映出来 ,放电时还有音乐片发出随电流强度变化的声音 ,从而可光声并茂 ,形象直观的反映电容器在电路中充电、放电过程。1 仪器装置图装置图2 主要用途和演示内容  示教板主要作为教师课堂演示用 ,也可作为学生实验使用。主要演示内容 :( 1 )电容器充电现象( 2 )电容器放电现象( 3)电容器隔直流3 制作材料( …  相似文献   

16.
a.氢气性质(比空气轻)的演示实验改进。我们用实验证明氢气比空气轻时,一般都吹肥皂泡,但若只根据书本上演示,氢气的流速控制不好,肥皂泡很难吹好,难度较大。但如按图1演示,则做起来轻松,现象明显、效果好。 b.用实验证明金属活动顺序时,常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如证明"锌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锌可以置换铁,铁可置换铜",采用锌片浸入铁盐的溶液中,再将铁片浸入铜盐的溶液中,这样做,因为锌、铁都是银白色,现象不太明显。我采用磁铁吸引锌片(不能吸引),将薄锌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一会儿取出,干燥,再用磁铁吸引,则…  相似文献   

17.
分析钠单质和氯气反应演示实验的不足和研究现状,设计利用石英坩埚进行钠单质和碘单质反应的新实验装置,可以持续动态观察反应现象。经过多次探索和改进,该实验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便化、密封可控、环保安全、易推广等优点,适合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8.
1.补充一些演示实验,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讲高二电解一课时,教材有电解氯化铜溶液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弄清电解原理,增加了用初中见过的霍夫曼电解器去电解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结果现象与电解水的相同。  相似文献   

19.
物质的溶解及溶解度的概念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点,相对应的实验展示在教材和教学中都不太明显,所以王庆兰老师想设计一种教具,既可以演示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也可以演示不同颗粒的同种物质溶于水的速率情况,以帮助学生从宏观现象中理解化学概念,了解、掌握固体物质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纲要求,整个中学教材注意加强了实验部分,初高中总共安排了39组学生实验,计45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14.7%稍强。但从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的内容设计编排来看,除象H_2O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少数实验较有艺术性和启发性外,基本上仍是传统验证式;学生实验则都安排在教学内容学完之后,从目的至结论,由仪器到操作皆设计得完整无缺,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只是将原型知识信息第二次输入学生大脑信息储存系统,不具启发性,更无反馈性,仅为验证结论之用,而无培养能力之效。近年来,我们用发现法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现就此谈一点粗浅认识。一、实验必须富有启发性。实验是介绍全部化学的媒介物。化学实验现象是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因此,实验的设计与安排要富有启发性,能强烈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引起思维的积极活动和注意的迅速迁移。具体说,实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