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传承繁衍、社会家庭的复杂人际关系告诉我们,"家"是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的社会结构。"百善孝为先"告诉我们为人最基本的善良就是善待和孝敬自己的父母,用行动感激给予我们生命并抚养成人的人,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实也时刻警惕我们,尽行孝道需要及时。孝文化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得修养、价值观等,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尺,更是检验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传承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面上来看“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老”下“子”就是“孝”。由这个“孝”字可以联想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子”,又都将会是“老”。当我们是“子”的时候,“老”人教育我们,抚养我们,直到我们成人、立业、成家;当我们成长起来的那天,“老”人的后半生就要靠我们去搀扶、去关心、照料,所以“孝”字里的“老”是没有下一半的,那一半里是“子”的关心、搀扶;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我们也要去教育、抚养我们的下一代人。“老”与“子”就是这样的循环,血脉、情理、道理,民族的文化都在这样的轮回中生生不息。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其实都只不过是生活中的点滴行为的影响,为人“子”的时候也是在为人“老”,我们想自己的“子”如何对待我们这个“老”,就要先对我们的“老”做出我们这个“子”该做的事。道家的“道”是轮回不止、生生不息的,“孝”也是这样的,我们常说的“孝道”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古人看来,最基本的孝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再往上是为父母争光,最高境界是尊敬父母,二十四孝便是极致。事实上,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孝者,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敬重,还包括对死去先人的祭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文化的滥觞。那么,现代人对孝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发现,养亲、敬亲、悦亲,对孝的这三点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的理解,现代和古代是一脉相承的。新的24孝正成为现代人对孝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4.
古曰:"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中对"孝"字作了这样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的是金文的"孝"字上部很像一位伛偻身子的老  相似文献   

5.
句号?问号!     
项如心 《新读写》2009,(12):44-44
从小就喜欢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存—嚆文章说,这首诗的第二句后面的句号最得不当,因为远在北国的诗人并不知道红豆的生长睛况,所以这一句不应是肯定语气,而是一种想象,读的时候应是一种疑问语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和体现出诗人的相思乏隋。看完此文,我把诗又读了几遍,也觉得“春来发几枝”后面应该是问号——  相似文献   

6.
释“孝”     
"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主题导语】人们常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来形容父母之爱,父母可以说是每个人出世后的第一任人生导师,父母如山似水的大爱值得我们终生铭记,用一生来回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奔波在外,以为还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报答父母的恩情,然而世事难料,我们报答父母的主观  相似文献   

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突出了母亲的爱子之心,也表达了儿子对伟大母爱的歌颂。是啊,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抚育孩子成长,孩子理应尊敬爱戴父母。可现在不少孩于却对父母很冷漠,甚至轻视父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父母身上。“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刘丽的父亲是位生意人,家里不缺钱,于是妈妈就成了全职太太。  相似文献   

9.
心暖夜不冷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每天不求回报地关心我们,呵护我们。每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母亲就会在一旁鼓励我们;每当我们成功的时候,母亲就会和我们一起欢喜。是啊,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每天都细心照顾我,处处为我着想,却从来都不为自己想一想。  相似文献   

10.
《梦话》是当代女诗人傅天琳的名作之一。有人说傅天琳是现当代诗人中继冰心之后又一个成功地创作了大量以母爱为诗歌题材的诗人。的确,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抓住了“梦话”这个引子,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两只翅膀,在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抒发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关怀和伟大的爱。母爱,有时候细微得就像一粒尘埃,  相似文献   

11.
母亲     
唐代诗人需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着,下有"子"托着,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间相互依存、难离难弃的关系。"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说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孝只有成为一种文化,才能一代一代传承。关于孝,有说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经》里有孝,《弟子规》里有孝,《孝经》全篇皆是孝,虽然时代的车  相似文献   

13.
孝道漫谈     
笨子 《班主任之友》2007,(10):58-59
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拄拐杖,老态龙钟,古人据此创造"孝"字──上老下子作服侍状。孝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善事父母者"。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踪迹可以寻觅到上古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诗歌教学"逆风翻盘"的当下,我们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拉近儿童与诗歌之间的距离?其实,儿童离诗歌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近得多。法语翻译家兼诗人树才先生说过,孩子是天生的诗人。[1]诚然,一句无心的呓语,一句天马行空的"瞎想",都可自成一话,出口成诗。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看到儿童的"诗心",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儿歌、顺口溜……这些  相似文献   

15.
《梦话》是当代女诗人傅天琳的名作之一。有人说傅天琳是现当代诗人中继冰心之后又一个成功地创作了大量以母爱为诗歌题材的诗人。的确 ,在这首诗中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梦话”这个引子 ,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两只翅膀 ,在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抒发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关怀和伟大的爱。母爱 ,有时候细微得就像一粒尘埃 ,以致于我们经常会忽略它 ,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傅天琳的这首《梦话》正是以母亲倾听孩子的梦呓这一平凡而不起眼的事件为切入点 ,揭示了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 :“诗是被热烈的情…  相似文献   

16.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7.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胚。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孝在心中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在中华儿女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这句话的含义。我的名字中有个"孝"字。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总记得父母握着我的手,一遍一遍地教我写名字的时候说:"孝由‘老’和‘子’字组成,看上去就像一个儿子背着老子在走。"那时候的我不是很明白这个字的含义,只是一脸傻笑,觉得这个字很神奇,也很好听。上学以后,老师又告诉我,"‘孝’字上面的‘老’字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搀扶,  相似文献   

19.
妈妈,谢谢你     
正"妈妈",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词语,但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角色。她不只是"母亲"的称谓,更是一个不断给予你温暖的人。母爱是伟大的,伟大的母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反映出来的;母爱是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孩子;母爱是真挚的,真挚的母爱是在母亲的叮咛、唠叨和牵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中国旧时的"珍视生命"的教育,珍视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以孝治天下"的生命教育观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珍视自己的生命乃是"孝"的义务要求,"父母在,子不远游",已是延伸到生活与生存的范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