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葛星 《科技风》2012,(4):168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岩性油气藏、裂缝油气藏、断块油气藏、隐蔽油气藏已称为主要的勘探目标.因而对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使用三维地震解释能够充分利用地震数据携带的大量地质信息,结合测井、地质资料综合解释,能够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对地震数据进行属性分析来提取并优选与地质特征有关的地震属性能够克服用单项信息进行储层预测的地震信息的多解性,所以对区域进行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研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宏亮 《内江科技》2008,29(4):109-110
红柳油田是一个大型鼻状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构造油藏,主力含油层位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目前已进入高成熟度勘探阶段,隐蔽油气藏勘探成为勘探公关的主要方向。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波形相位特征、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储层预测技术,综合研究储层发育,进行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岩  唐辉  唐军 《内江科技》2010,31(12):124-124,135
本文通过国内外资料调研,明晰了岩性地层油气藏概念;总结了国外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核心为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技术,并对这两项技术在我国的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目前,已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地质特征的两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核心技术:陆相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与评价技术,上述技术在我国诸多盆地的勘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尹应东 《内江科技》2010,30(1):85-85,150
通过国内外资料的调研,叙述了国内外三维可视化地震追踪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现状;目前三维可视化地震追踪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自动追踪、相切片、Voxel技术、相干体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六个方面;三维可视化地震追踪技术正向着运用于储层和流体特征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地震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领域,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地震记录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反演出地质记录的原始沉积环境。另外,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沉积体体积、岩性等的定量描述。地震沉积学可以定量刻画地震相,可以做到相控储层预测,使沉积相预测更为客观,能够减少其多解性。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在油气勘探中作用及存在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进而分析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储层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楠 《内江科技》2013,(2):41+7
车西洼陷沙二段为滨浅湖相沉积,储层以滨浅湖相滩坝沉积为主,岩性组合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地震描述及勘探难度大,借助正演模型技术,有效识别了滩坝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建立了砂岩层数、最大砂体厚度与属性的定量统计关系,为滩坝砂岩的有效地震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飞雁滩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地层,运用以地震信息为主的相分析、地震属性参数分析、测井约束反演、三维可视化、聚类分析等新技术开展勘探和滚动勘探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实验和应用表明,地震属性参数提取和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该类砂体的描述中最为成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的拓展,其地震信息覆盖的广泛性,多方面、多角度的引申和反映了地质体各种地质现象,利用地震手段进行岩性勘探,解决煤矿开采中面临的实际地质问题,目前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本文通过B区对煤层顶板砂岩的识别与解释工作中的一点体会,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利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进行煤层顶板岩性的预测及厚度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并逐步列入了煤田地震勘探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最后阶段,它对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解释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油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的进度、成本以及经济效益.在石油和天然气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地下构造解释和地层岩性特征,从地震数据中提取更多的信息描述的目的.用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获得地震数据提取和分析地震属性信息.本文主要研究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属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构造圈闭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于滨 《内江科技》2009,30(11):112-112
沙三中沉积时期,樊东地区发育了多期物源来自鲁西隆起的滑塌浊积砂体。在利用常规三维地震描述该类砂体时,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追踪时对砂体的形态往往难以识别。2008年以来,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将储层描述技术运用到樊东地区岩性油藏的勘探中,基本落实了樊154砂体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江洁 《内江科技》2011,32(3):133+191-133,191
川东北JN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储层岩性主要为鲕滩储层,分为南北两套不同的储集层,具有厚度薄、岩性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导致对其空间展布规律的预测难度较大。本文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地质、地震、测井资料,应用正演模拟,确定鲕滩储集层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而采用波形分类、属性分析及地震反演等技术进行有效储集层的预测与描述,对已发现的圈闭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冯瑞 《今日科苑》2007,(8):86-86
本文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在解释地震剖面时,要以盆地构造样式和盆地的充填模式为指导,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平衡剖面技术,以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综合利用钻井、野外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本文着重从地震的相干体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属性分析及储层预测技术、变速成图技术、测井处理和解释技术、多井约束反演技术和汕藏地质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来阐述这些技术所能解决的汕田实际地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地震属性与所预测对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同工区和不同储层有不同的敏感地震属性,同一工区、同一储层不同预测对象对应的敏感地震属性也有差异。应用单一地震属性预测储层精度不高,且地震属性种类繁多,不能同时参与预测。应用地震属性优化技术研究SH地区沙一段生物灰岩储层发育区,在不同岩性组合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优选出对生物灰岩储层最敏感的地震属性组合进行储层预测,极大地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郭爱华  李勇  隋波 《内江科技》2011,32(5):155-156
随机地震反演技术能突破地震频带宽度的限制,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层波阻抗资料,是寻找岩性油藏、搞清砂体分布规律、进行油气藏储层精细描述的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北部湾M油田开发生产中所取得的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不断应用到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领域,透明可视化技术这一形象直观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这一技术很大地提高了地震解释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从简单的可视化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地震数据在计算机中的显示方式,体绘制和面绘制成像的算法,以及三维立体视图中透明可视化的实现方法。研究了运用三维地震数据透明可视化模型分析其包含的地质资料信息的方式方法。以及通过设置不同的颜色值和光线旋转、缩放使不同数据体在三维空间的显示及叠和,从空间整合多种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属性分析判断,更形象更直观地进行数据解释,从而提高数据解释质量,缩短解释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钻井和地质资料入手,分析GL地区薄互层储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建立四种不同岩性组合的正演模型,并对理论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地震属性分析,明确影响薄互层储层发育的敏感属性。在结合多次子波分解技术对薄互层储层的强反射背景进行剔除,并对分解后的数据体采用敏感属性优化预测方法,圈定有利储层发育范围,并为实钻证实。  相似文献   

17.
杨强 《内江科技》2013,(8):39-40,38
本文从潜江凹陷蚌湖地区岩性油藏勘探现状出发,总结当前勘探的瓶颈为储层预测。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相应沉积相特征,通过沉积古地貌分析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频谱成像等方法,将地质小层对比预测结果与地震储层预测结果相结合,精细刻画潜江组主要目的层的储层展布特征;应用地震属性约束建模法进行叠后波阻抗反演,并和叠前密度反演结果结合,应用法线距离方法来识别渗透性砂岩和盐岩,进而解决储层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厘清马岭油田长8段岩性油气藏砂层的叠置关系,认识其储层发育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芯描述、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和物性测试等方法研究长8段的沉积相类型、储层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并分析沉积相类型、岩性组成、成岩作用、异常超压和构造运动等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8段砂岩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坨状砂体随着湖岸线不断迁移、砂体位置和厚度快速变化;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其中粘土矿物是主要的填隙物,以孔隙式胶结;孔喉结构为小孔-微细喉,孔喉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压实和胶结等成岩作用降低了储层的原生孔隙度,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和裂缝(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异常超压和构造运动减弱了储层的压实和胶结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是马岭长8段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震勘探技术是油气资源,地球深部探测及工程勘察等重要的物探方法之一,而地震反演技术是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地震资料反推地下介质的波阻抗或速度分布,并估算储层参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的一种技术方法,对储层预测,内陆深部探测及隐伏油气藏等勘探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简述了近年来的几种地震反演技术理论,并对地震反演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point近几年随着高精度(高分辨)地震采集技术、相干数据体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谱分解技术等属性解释技术相继出现、广泛应用和不断提高,使得地震资料解释的识别能力和解释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对煤层沉积情况的识别和解释技术主要有:方差体技术、透明工具、相干解释技术等。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地震属性优化提取处理,可明显提高煤层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