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远离印第安民族传统,没有参加传统典仪活动,尼科特和琼无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沦为白人社会的文化边缘人。印第安典仪活动是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印第安人有着重要意义,是他们在白人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土著作家。其作品《爱药》以北科达他州北部靠近加拿大边境的齐佩瓦人居留地作为创作背景,真实地讲述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是研究族裔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揭示了印第安传统文化和白人工业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本文从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来解读《爱药》中的异质空间,阐述了印第安人在异质空间中对自身身份的重新构建,传递出当代印第安人对印第安文化保持其独特性并能够得以传承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热线疗伤师》中维兹诺结合部落传统,用其犀利的笔触,对部落主权、美国政治和种族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社会评论。本文试以巴赫金狂欢化为角度,将从生存、反抗与救赎三个方面再现印第安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中所具有的解放意识,引发人类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现状和人类未来发展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韦尔奇是较早关注到印第安原住民生存状况的美国本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其代表作《愚弄鸦族》描述了皮库尼部落的兴衰与部落族人个人成长命运之间的关系,小说里的三个年轻人在经历家园崩塌、部落颓败、印第安神话解体后,渴望在白人文化宰制下的社会中找寻真正的自我。通过寻“我”之旅,人物的流浪与归家结局表明了白人的殖民掠夺摧毁了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部落共同体传统,暗含印第安文化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同化下注定走向衰败的结局。从小说里的三个典型人物入手,探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年轻人是选择继续坚守先辈的遗念——传承印第安传统文化、延续皮库尼部落的荣光,还是选择离家——追寻白人文化来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由于多元文化观深入人心、媒体的关注和扶持、印第安裔学者及活动家的推动,以往一直不为美国主流文化所承认的印第安文学迅速崛起并保持繁荣兴旺的势头。其复兴和发展表现出下述特点:印第安裔作家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与写作经验和开阔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奠定在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植根于悠久的文学传统之中;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自己对有关社会人生和宇宙自然的重要问题的见解;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政治、文化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1500年前,世界各地原住民的文化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而其教育旨在传承他们的传统文化。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陆的最早主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仅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而且创造了传承其本土文化的传统教育。本文在阐述北美印第安人生命哲学及其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其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形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印第安人的传统教育是美国、加拿大乃至北美大陆教育历史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历史阶段,联邦印第安教育政策随印第安问题和国家整体教育状况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前,同化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60年代以后,由于受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联邦印第安教育政策朝着鼓励教育自决,尊重印第安人传统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历史阶段,联邦印第安教育政策随印第安问题和国家整体教育状况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前,同化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60年代以后,由于受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联邦印第安教育政策朝着鼓励教育自决,尊重印第安人传统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的印第安人政策是导致美国印第安人沦入悲惨境地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根据较为丰富的史料,分析了1900年前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形成的诸种原因,勾勒出这一政策发展演变的线索:实用主义的文武兼施时期一种族隔离时期—强制同化时期,从而揭示美国政府剥夺印第安人的生存权利和生存条件,毁灭其文化,将其步步推入种族灭绝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借用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教授修辞性叙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叙述者兼故事主人公乔的讲述,对路易斯·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的新作《圆屋》进行文本解读。乔的叙述不仅充分彰显了小说背后隐含作者的叙述技巧并且传达了其内含的伦理标准,引导读者对叙事文本进行伦理判断的同时剖析美国新生代印第安裔本土人民的生存困境与成长现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印第安人民一直生活在美国白人压迫之下,对他们而言,要想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或许只能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救赎。  相似文献   

11.
印第安文学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开始就蕴含着深厚悠远的印第安部落根基,那就是回归模式和文化认同,在不断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过程中印第安文学始终没有摒弃自身的回归模式。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渐地与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转瞬即逝的明显回归,到在多元文化与印第安文学之间的文化桥梁,再到深层次的融合,印第安文学正在这种交融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基于此,从最具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学作品中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互相融合进行剖析和探索,旨在深化印第安文学作品中对于本族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实现文化界限真正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典仪》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探求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典仪>中,希尔科通过描述小说主人公塔尤在印第安药师的帮助下恢复身心健康、重构文化身份、重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历程,展示了杂糅性和变革在一个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品提醒人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传统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并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民族探索生存的必由之路,即复兴民族文化不能因循守旧,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异质文化、重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作为混血少数族裔作家,杰拉德·维兹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呈现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及身份诉求。维兹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熊心》吸纳了印第安口头文学中的恶作剧者形象,一方面,他强调小说主人公身上传统恶作剧者的某些特征,如流浪者、拯救者、现实改变者和变形者,另一方面又把部族文化和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赋予人物鲜明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特色。这种写作策略体现了维兹诺对当代印第安人生存境遇的严肃思考。他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少数族裔在现代社会生存指明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经历了土著传统教育——为印第安人实施的教育——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进程中,印白两种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冲突和融合,最终出现了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人教育的新趋势,印第安人对自己的教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当然,20世纪以来兴起的印第安人控制印第安人教育,与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之前的土著传统教育已有天壤之别,二者在学校体制、资金来源等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小说《圆屋》中,赋予女主人公、一位美国印第安女性的遭遇以文化意义,从而书了写印第安人的文化创伤。作者质疑以暴力处理创伤的做法,认为暴力复仇只会把印第安文化推到更加封闭、狭小的生存空间,这不仅无助于疗伤,反而极有可能扼杀印第安文化的生命力。恰当的创伤处理方式必须从印第安人的文化生态出发,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开放的生存伦理和民族文化身份过程中振兴印第安文化。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远离了时代政治、经济环境,把目光转向自然和民间,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中展现"人"的生命状态,并对影响着中国人的那些古老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总体上看,寻根文学所关注的是体现着一定文化精神的"人",作家们在远离了时代风云的同时,也远离了人的现实生存.因此,寻根文学在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后,逐渐走向消退,让位于更加接近生活中"人"的真实状态的新写实、新现实主义创作.  相似文献   

17.
"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作为近代西方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论述美洲退化问题的主要论据。而美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则认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并不存在差异,性别压迫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野蛮社会之中,强调唯有在文明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权益才能获得真正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杰斐逊构建起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积极推行印第安人"开化"政策。在19世纪以来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矛盾不断激化,以及印第安社会对同化政策持续抵制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下,美国白人开始广泛渲染印第安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的先天缺陷,将其比作不可救药的低劣种族。至此,杰斐逊基于人类种族间体质和心智平等而构建出的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演化为印第安人体质和心智具有先天缺陷的印第安人种族低劣论,成为白人屠杀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法理基础,对近代美国社会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蕴涵于印第安创世传说的印第安传统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第安创世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传说描绘创世神灵在自然界生灵协助下创造世界的过程,第二类讲述自然界生灵如何帮助来自天空或地底的印第安始祖开拓生存空间,而在第三类中,则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文化英雄创造了世界。虽然所有这些创世传说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全都形象而具体地彰显出独特的印第安传统信仰。印第安人认为,创造世界的神灵既超越世间万事万物,又融入万事万物之中;而因其对创世进程的积极参与,万事万物一方面被创世神灵赋予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又与神灵构成交互关系,共存于一个神圣环形之中。因此,印第安人不仅尊崇创世神灵和自然界万物生灵,而且崇拜把宇宙间万事万物统一于自身的神圣环形,把神圣环形之中的和谐平衡统一视作最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杰拉德在《自由的恶作剧者》中以本土印第安文化中特有的恶作剧者这一形象贯穿全文。从后殖民角度看,白人文化和民族优越感导致了与边缘文化的殖民对话的不平等。通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杂糅理论来分析,文中的恶作剧者分别进行语言表达方式的杂糅,宗教杂糅和文化传统杂糅,建立"杂糅身份",使印第安文化传统的继续保存和优化,完成对印第安民族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行保留地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1880年至1920年间对印第安人实行“全面同化”政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印第安人进行改造,实行土地分配,打破保留地制度,授予印第安人以公民权,改善印第安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使印第安人融入到白人主流社会中来。这种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相反,还成了一次对印第安人变本加厉的掠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