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代社会各领域进行的选秀运动,已波及大学,严重冲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破坏了大学的学术氛围。我们需要重塑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要坚持理念先行,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处理好服务社会与守护大学品格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而大学精神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即内核的)一致性和传承性,同时大学精神也在与时俱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所以,两方面结晶升华出来的大学之“大”,大在“大道”(宗旨)、大在“大众”(主体)、大在“大师”(实体)、大在“大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论“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在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品格特征,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激励大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不仅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构成大学综合竞争力的诸要素中,大学精神居于核心地位。作为赣南师院的大学精神,“精气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师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关于“大学的自由与理想”及“大学改革的两项任务”的论述深刻隽永,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色彩。以此反思我国大学之现实,深感其一方面因缺乏生命意识而保守僵化、师生因学术自由不彰而难以自我建构;另一方面大学组织有形无神、形式发达而精神萎缩。因此,急需实现大学观念的内在转变,重塑大学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如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一直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精神状况和大学生“精神成人”等相关命题进行理性探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辩证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6.
把经济学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大学,会因为概念的含糊和组织的异质性引起人们的困惑,在大学的语境下,把这种精神解释为“创业家精神”,意思更为清晰合理。尽管如此,还应该认识到“创业家精神”可能带来经济、学术和道德上的风险。有必要把大学的“创业”看作是一项长远事业,小心驾驭。  相似文献   

7.
从“大师精神”看大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从大师精神引导出大学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而不是打制工具的作坊;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完善的人、全面的人、高尚的人,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事;“人”是大学教育关注的重心和中心。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然也是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根本指针。大学创新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平原 《教育学报》2005,1(1):58-67
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理解、接纳和转化中,重建师生关系,重塑教授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李培森  周鸿 《时代教育》2007,(9Z):11-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人格特质,大学精神产生于大学文化主体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主体与其外部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其中“大学之境”、“大学之人”、“大学之事”构成了一所大学“永恒的风景”。大学精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流变过程,需要时间去锤炼.需要历史的反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大学在变迁与演替中凝聚生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大学组织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组织文化中引入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把组织文化的作用虚拟为一种场的作用,即组织文化场,再从“场”的角度来反思和梳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的文化精神,探寻可能的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价值观伴随着社会转型发生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爱国情感浓厚,但缺乏民族精神,同时新旧价值观更替引发大学生思想迷茫和困惑;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爱国主义进一步深化,民族精神意识强烈,个体价值得到张扬,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同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品牌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品牌的内涵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维度,体现了大学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大学品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内涵是对大学核心价值的深化和升华。大学品牌建设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大学品牌建设应重点放在培育大学精神、创新大学理念、塑造学校形象、优化人文环境、建构大学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试论构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在"精神成人"方面缺失的长时段、结构性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了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各种根源,阐述了构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迫切性,也指出了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成人"上应承担的责任--大学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更应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学精神在人学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黄科人精神”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它既是一种校园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训功能及其构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发掘大学校训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校训的构建方法,对弘扬大学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理想,表达了人们对传统大学所应承担社会责任之期望。在各种大学理想中,大学批判精神是其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当前,并不能说大学批判精神的缺失,只能说大学批判精神显得黯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