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派的“淮南三王’’都极其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并进行了广泛的道德教育实践。由于他们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环境不同,所以其德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差异。王艮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教育原则,突出“良知”之教,主张有教无类,倡导以日用指点良知。王栋认为文与德有缓急之序,他反对悬空论道,强调德育的经世之功。王襞以讲学为“出”,同时突出德育的启人修道之功,并把德育视为为国家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平民哲学家王艮,在继承传统出处思想的同时,又从他的身本思想出发,提出了独特的出处观点。他的出处思想的基调是出而见龙,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他又认为,"出处"乃是"大节"问题,"出"与"处"都有要考虑尊身、保身的问题。此外,王艮还要求人们在注意尊身、保身的同时,发扬"大人造命"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派的经世实践主要包括讲学论道和治理宗族。借讲学论道以经世,其理论依据为古代论道与经世合一的传统以及王艮的明哲保身论。入仕和讲学是明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经世途径。根据明哲保身论,身为天地中心,故而不应危身于仕途,而应将淑世情怀寄托于讲学;身与道合一,安身即是行道,作为安身方式的讲学可以经邦济世。借治理宗族以经世,其理论依据为孔孟以情感论证家庭伦理的思路和《大学》由齐家到平天下的理论链条,齐家应以个体的身与情为基础。这些思想的启蒙价值主要表现为高扬个体意识、提升道德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泰州学派从心学思想出发,强调“心悟”,反对外求。王艮强调独立思考,不拘泥传注,发明自得,并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王栋要求默识良知,笃实内求,沉潜思致。王襞既接受了王阳明的思想,也接受了王艮的思想,强调转机向己,悟处求真。“三王”心悟思想可谓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王艮、王栋、王襞都是讲“率性”的。他们的率性论强调主体精神,具有较强的启蒙性质。不过,在率性的观点上,由于三王对率性思想的认识不同,他们各自对率性内涵的解释与率性的要求就不同。王艮主体自由的率性观主要从他的身本论出发,强调人的自由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王栋从他的主意观出发,强调意的主宰性和意的中涵性。王襞则从他的主心思想出发,提出了心之妙用以及率由心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王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次子,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思想之根主要在浙江王门和泰州王门.王襞一生的活动是学习和讲学,对王学特别是家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充拓,为王艮学说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积极为王艮的讲学活动服务;二是对王艮的著述进行了精心的整理;三是对王艮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充拓;四是讲学授徒,使王艮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张树俊 《中国德育》2008,(10):93-93
王栋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倡导者,他与王艮一样,一方面肯定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反对“致良知”说的一个“致”字。王栋认为人的良知受蒙蔽是受人的气质、对良知的认知以及日用应酬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王栋还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日用良知说。  相似文献   

11.
王襞一心向学、终生不仕,以"修于野"的人生志向,坚持在民间讲学和进行社会实验。他制定会讲制度,热心讲会活动,建宗会、办义学,以期改造社会,见龙于世。  相似文献   

12.
王襞人本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襞继承了王艮的身本思想,主张以身为本、尊身尊道、保身安身,又进一步发展了王艮的身本思想,提出了人在不屈其志、不辱其身的同时,要事不避难,见危而受等重要观念,这在王艮尊身、保身的思想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汪东(旭初)先生乃海内公认名家,早年识孙中山并入同盟会,后随章太炎先生游学,为“章门四大弟子”之一。其创作之宏富,为同门中翘楚,殷盂伦、沈祖菜出其门下。身为章黄学派传人,最大特点不仅局限于精于考据,深通义理的治学门径,更在于独创辞章、感悟现实的传统品格。语言与文学并重才是章黄学派的内核。汪东先生年表之简编,涉及相关历史人物,以其词学和政治活动为线索,管中窥豹,或可为学人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载沣新论     
载沣当政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许多方面尽心竭力,其中政治方面主要是澄清吏治、推行宪政等,经济方面乃发展实业、开源节流、慎重国债、注重农工商业的发展等,外交方面是维护主权、选用外交人才及法律御侮等,军事方面为振兴海陆军、实行义务兵制、加强军队素质建设等,文化方面是注重真才实学、改进教育制度等。载沣出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目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但由于生不逢时,结果只能是徒唤奈何。长期以来学界对载沣评价极低,这是错误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6.
唐鉴是清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他为学独宗程朱,对陆王学派、汉学和文章之学均表示出轻视的态度。他虽固守程朱道统,却又提倡“守道救时”,有一定的经世主张。他的这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也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家学渊源。唐鉴的学术思想对当时或后世学术及社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关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宏观管理,强化职能部门的调控作用;二是在具体工作环节中采取发展与保护并重的举措;三是先天下之而忧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8.
侗族社会在应对所处环境(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建构起了适应"生境"的粮、渔、豆结合的传统耕作方式。1956年起,政府强行在侗族地区推行"糯改粘",到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这种外来因素的介入,不仅打乱了侗族社会的食物结构,而且还打乱了侗族村民的生产结构,甚至社会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仍然在持续之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汉初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已基本实现了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安定。可至武帝时期,黄老的清静无为已无法解决新的社会矛盾.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解决社会矛盾、满足统治者意愿带来了不同于先秦时期新的思想主张。"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的统一;"天人合一"进一步巩固王权,神化并限制了君权;"三纲五常"提出了以德治、教化为主的行为准则。当然,董仲舒的思想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思想所带有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色彩也随着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消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