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软实力作用凸显。武术是"中国符号",具有重要软实力价值。基于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反思,从概念、特征、结构划分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武术软实力的内涵;将武术软实力的作用过程区分为接触感知、好感吸引、参与学习、传承传播四阶段,并对各阶段的作用过程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指出,四阶段作用过程并非一定顺次演变,而更多呈现出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现象,且该现象大多发生在前三阶段之间,如何更好地向第四阶段过渡是当前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学和逻辑学方法,阐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是武术成为独特文化的内在依据.而现代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忽略技击而空谈健身和修心的现象,不仅普遍让人们对武术产生了误解,而且使武术难以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针对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是:重拾武术的技击性,在教学中平衡武术的三个价值体系,并以回归武术的本质作为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5.
论武术本质的层次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提出“技击不是武术惟一的本质,武术的本质具有层次性”两个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首先将技击的内涵界定为:“表现或使用攻防格斗方法”,在确定武术概念外沿的前提下,论证了假设。研究认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是其一般本质,而技击本质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殊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武术不同层面上的本质体现程度不同,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应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进而还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论武术教育思想及其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武术思想的历史嬗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武术进行新的认识,对武术教育进行定义,认为高校的武术教育要树立"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身、心、群"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技兼备"的武术人才,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然而,这个传承悠久的武术至今没有一个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信服的定义。因此,在前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武术内容,然后得出最能贴切表达"武术"内涵的概念,从而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继承和发扬武术这一优秀国粹。  相似文献   

9.
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提出的质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武术本质问题研究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坚持"技击是武术的本质"这一观点,只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为彻底辨明是非,同时追本溯源,到<辞源>、<辞海>中寻找依据,根据对"本质"一词的原始界定可知:"本质"是"事物本来的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据此可得出结论:一些提出质疑的学者混淆了本质、文化特色、价值功能几个词语的具体含义,他们所论特征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武术"本来的性质",也不是武术"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武术原本是一种技击术,因此,武术的本质仍然是技击.  相似文献   

10.
武术动漫: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武术动漫化呈现的重要意义。武术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挥动漫对于武术传播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术功法教育理念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格斗技术,提高人体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激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而编创的各种专门练习.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传统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功法修炼是一种文化熏陶;传统功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指出:传统武术功法教育是动态而多层次的,宜采用"熏陶"的方式,坚持树人为本、重在体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28-1331
"文化围城"现象是在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武术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文化围城"现象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其本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文化围城"现象,使武术在发展中突破"守城",从而在发展中"进城"、"出城",让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在文化的融合中共同发展.只有如此,中华武术才能步入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14.
摘要:宇宙观是影响一个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对古代宇宙观的认识。为丰富武术哲学体系,揭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传统武术形成之间的哲学基础,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古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阐述古人从对宇宙认识,从中提取传统武术哲学之精华,认为传统武术哲学的形成前提是对宇宙的认识,并超越了神论限制,走向发展的正途;中国古代气论、道论、太极发生论、宇宙生命整体论影响着传统武术哲学的本质观、修炼境界观、平衡观和武术哲学的基本理念。该研究不仅说明武学产生的思想基础,丰富了武学的认识论体系,而且揭示了传统武术哲学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我们认识武学体系的内在精髓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武术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本质进行研究,武术的自然美,就是武术运动最初经过模仿自然、取象造化、结合人类生活实践中的防身自卫和攻防技击经验积累而成的自然本色美。武术运动的自然美主要是通过运动员的形体美、武术动作的象形美、节奏美和意境美来表现。人类在自然这一对象化的感性形象中观照到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便是武术自然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文武合一”是武术传承的理想追求,近年来学校武术“淡化套路、突出应用”“优化套路、强调应用”“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等教改理念都是在追求“文武合一”中对武术本质“击”与“舞”的改版性重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视角对武术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击”“舞”一体是武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质与依据,以“刻意练习”为语系的“击”与以“NLP教练技术”为语系的“舞”两套编码训练系统的合一形成武术技术传承与品质培养的教育指向.与以往重“技术教学”的教改理念不同,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学校武术只有实施散打兼顾套路、套路兼顾散打的教改模式、采取与时俱进的“刻意练习”与“NLP教练技术”教育技术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打练并进”教学目标与“文武合一”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8.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梁山是《水浒传》故事以及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和载体,汇聚了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光彩照人的一块瑰宝。梁山武术是梁山好汉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满足身心需求,经过不断提炼而形成的武术活动。梁山武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研究梁山武术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推动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