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什么是点染?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可是,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这种手法的理解还很肤浅,还很朦胧,自己不能举例,也不会赏析,或是赏析时表述不清。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文是富有音乐性的艺术,它们注重节奏和韵律,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欣赏其优美的意境,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受其丰富多采的感情世界,接受其艺术魅力的熏染.但若育读时顿不适当,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柳永&lt;雨霖铃&gt;‘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句,若把首念成“念去去/千里/烟波“的话,由于一个“念“字的停顿不当,以致自然景色的黯淡,离愁别绪的无边无际的意境便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3.
<正>婉约凄清的文字,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哪怕是春花烂漫阳光普照之时,信手拈来读过,也总觉得几分凄凉涌上心头,弥久不散。但凡苏轼这样的文字,都让人有一种渺茫的痛感,似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醒地看待人生的多变与缺憾。可就在邂逅林语堂先生所著  相似文献   

4.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我国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词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在这众多词人中,提起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就不能不说到<雨霖铃>,说到<雨霖铃>,就不能不称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四句词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奥妙在于其抒情内涵的含蓄与丰富.  相似文献   

6.
易石秋 《教师》2012,(7):66-66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7.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 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8.
蒲宗礼 《陕西教育》2010,(12):62-62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杨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9.
<正>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10.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相似文献   

1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12.
渲染与烘托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教学中经常混淆的概念.渲染和烘托都源于国画技法,都用"水墨或谈的色彩",但渲染用"涂抹",烘托用"点染";渲染是为了加强整体的艺术效果,烘托是为了物象鲜明,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范畴,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范畴;在同一首诗中,渲染和烘托也可以同时存在,分析的主体和视角不同,得到的手法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歌和国画之间有许多技法是相互借鉴的,有所谓"诗画本一律"之说,水墨画中常借墨的浓淡来点染画意,而我国诗人在创作中也有意或无意运用此种手法,可谓异曲同工。"点"就是指出诗词中作者主观的情感感受,开门见山地将诗作中的情感以及寓意表露无遗,使读者可以对诗作有宏观的认知;"染",就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诗作所内含的情感,使读者对诗作的认识和理解更上一层楼。简而言之,"点染"就是一种写情写景的手法,因而凡是"点染"之处,既是"情"和"景"的交汇,又是"虚"与"实"的交融,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5.
<正>点染原是绘画术语。点,重笔勾勒,点缀景物,突出主体。染,淡笔晕染,渲染色彩,烘托环境。文学作品中的"点"是点示,点明情感、内蕴;"染"是紧承旨意,渲染烘托,铺陈景物,升华意境。画家绘画,诗人写诗,常用点染技巧。诗词绘画一经点染,便情韵悠悠,饶有神味。"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语文教学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点染技巧也便自然被借用到教学中来。语文教学中的"点",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用简明  相似文献   

16.
点染,本是指画家挥笔作画的一种笔法,是在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后来,文艺理论家们把它转借到诗文写作中,并将“点与染分开”。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相似文献   

17.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问世千年以来,评鉴者屡有新论,可谓常读常新,“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乐章集》提要),确非浮誉之词。笔者近日在研读此词及新时期以来有关此词的研究时,自觉有几点收获,特撰文以彰柳永写词手法之高妙,兼与老师们交流。一、时空的设计(一)时间的设计 《雨霖铃》上片开头三句的内容及作用,目前研究者们基本已达成共识,即“描绘出周围的景物环境,暗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不过,至于其为何能渲染“悲凉气氛”,研究者并不能从创作角度阐释清楚。有所推进的为厚艳芬,在分析第一句时,她指出“这四字,既有所见(‘寒蝉’)、所闻(‘凄切’.),又有所感(‘寒’),言简意丰,墨少情浓。”在总体分析这三句时,指出“词人通过凄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无情的时间,用极凝练的笔墨,映衬出内心的深重苦痛,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语语含隋。”此研究从创作角度揭示出:开头三句之所以能见景即情,主要在于柳永不仅通过视觉来刻画环境,同时还调动听觉、触觉等感官意象,辅助构筑离别的凄楚环境,使读者有立体的实临之感。这一研究,可以说集历代赏析之精华,将其推向了一个高峰。此后,少见有突破者,陈陈相因,几成定论。不过,这一研究,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亦有欠缺,它只是就旬论句,并未将三句当作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一个事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19.
古人论诗词,有所谓“点染”。“点”、,就是点明意旨;“染”,就是渲染形象,烘托气氛,以突出所点的“主旨”。《观潮》一课(六年制第七册第六课)的作者,得其三昧,在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时,巧妙点染,使读者对大潮磅礴的气势、雄壮的声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历史评价点出“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交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不自今日始,古时早有定评。作者开头引用历史性评价,一方面,意在激发读者急切阅读下文的浓烈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点明文章的意旨,在于突出一个“奇”字。  相似文献   

20.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柳永1.以人为本。居民身份证法、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鲜明地体现在每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当中。从经济学角度看,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哲学角度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和坚持群众路线的观点;从政治学角度看,说明政府转变职能,强化了服务意识,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关注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有所下降,粮食安全引起广泛关注。我们之所以要确保粮食安全,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哲学角度看,维护粮食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