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希腊人仅仅把神当作自身的理想形式,因而在其宗教中,神人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但在把神当作有求必应者的罗马宗教中,神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且虚伪了。在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中,指示出了另外三种神人关系:创造与被创造,救赎与被救赎,主人与仆人。本文借用黑格尔的扬弃理论,旨在探索从古希腊罗马宗教到基督教中的神人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密须国初探     
本文将文献记载与近年考古发掘的新资料结合起来,对密须国的地望、存在时期及其与殷商、周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密须国建立在今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其版图较大。密须氏立国前就定居于此,文王伐密乃至共王伐密后,密须国尚存,大致在春秋时期秦国建立密县后,密须国不复存在。文章还认为史书所谓密须为殷商属国,文王伐密后改姞姓密国为姬姓密国之说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从工具到艺术作品最终到凝聚天地神人四方为一体的“物”,在这样一个思想历程之中,海德格尔的思想走入了四方游戏的大道之境,是艺术指引着海德格尔,也是艺术使他摆脱了本质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说是海德格尔为生态美学奠定了存在论根基的话,那么艺术就是这一根基的基石。在此我们把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上升为一种对待世界的方法,这就使得艺术作品与生态存在论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是通向生态存在论的现实道路,以对待艺术作品的方式对待自然与一切存在者,是建构理想生态关系的起点,艺术是生态论美学观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中国原创文化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这就是人文精神。中国原始宗教在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时有明确的人文指向。黄帝从一开始就具有神人二重性,但中国人更重视的则是其"人性",后来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春秋战国百家言黄帝,秦汉儒者注重人文理性的把握,使黄帝以古代圣王的形象呈现。黄帝人文始祖的形象具有现代性,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这集中体现在黄帝祭祀的文化认同上。  相似文献   

5.
论商周时代盟誓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至西周时期盟誓习俗的变化以成、康前后为界,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成、康时期通过盟誓将异姓宗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秩序,是周人与殷商等部族能够相互融合的关键。分封、朝会、祭祀、行刑,使宗法观念与盟誓习俗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玉雕的典型器中,被玉器鉴藏界惯称之"太阳神"的玉神人雕像,实为误称。参考古文献记载和描述,考证其"牛首人身"的造型,实为远古神农氏部落先祖图腾,应正确命名为"神农氏先祖神像"。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人敬仰神灵,但是希腊诸神似乎不重视权欲,而是崇尚智慧,并且无奇异的外表,与凡人无异,具有一切凡人的情感。这种以“神人同形同性”为特征人化了的宗教成为产生人格化艺术的土壤:城邦国家实行的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体,使政治上开明,社会气氛宽松自由,这些都反映在建筑上。希腊建筑在宏伟的同时洋溢着和谐、典雅、理性的秩序美和强烈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谈谈西周学校的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公元前1066—771)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在商代奴隶王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奴隶制王朝。它全面地继承了殷商以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整理了全部的文化遗产,按周统治阶级的意志,将所有的文化、娱乐、军事等活动规范化,而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等级森严的奴隶主阶级专制统治制度。西周的舞蹈就是在殷商以来舞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依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是古人描述的一个神奇的异类世界,不论这个世界的畏兽、神祇、远国异人是否存在,它们都构成了古人对与自己不同的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想象.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山海经》文本的基础上,按照书中的神人畏兽形象的产生方式,将其分为以现实基础为主导施以想象加工的畏兽形象、文化心理与想象力齐驱创造的神祇形象和对照情结下产生的远国异人形象三类,以此窥探古人如何看待与自己相异的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生命美学的理论 ,对古希腊神话进行审美观照。从摆脱生命的恐惧、走出宿命的冒险和艺术生命的魅力三个视角 ,对蕴藏于希腊神话中的生命精神进行了阐释 ,揭示出神人合一的自由精神的价值在于“人的最初发现”。  相似文献   

11.
甲骨卜辞反映的晚商体育文化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包括射术、御术、骑术、田猎、奔跑等.晚商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的产生、战争的需要、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民族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考古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体育——干戚舞在商代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商代干戚舞初为军事武舞,具有巫术性质,后经历了一个损巫益礼过程,发展为音乐、舞蹈、祭祀歌曲三位一体的宗教礼乐,象征文德武治,并被提升到象征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层面;干戚舞的功能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后世以龙求雨的雏形;其内容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商代社会变革及巫术、宗教文化价值观。商代干戚舞对夏、周礼乐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商周时期,社会基层组织由众多的族氏构成,族氏的联合与联盟是当时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相互联姻、军事联盟、政治联合三种形式。其中政治联合是构成族氏外部关系的主要方面,表现为商、周王族与各同姓及异姓族氏之间不同类型的联合。重视和研究这些形式和类型不同的族氏联合与联盟,对于深入认识商周时代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吴郁芳同志提出盟津在风陵渡说难以成立。通过对偃师商城存在时间与武王伐商的时间差、盟津与商王畿的关系、武王首次伐商攻占盟津的事实、盟津地理位置的考证、武王伐商行军路线的考证研究 ,盟津当为今河南省孟县西南部的孟津。  相似文献   

17.
重提黄帝纪年,就是肯定华夏文明五千年。本文依据文献,由西周纪年上溯,推断商代积年,夏代积年,直至五帝纪年。黄帝纪元始于约公元前2600年。  相似文献   

18.
先秦军礼作为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文明演进的特色,同时对儒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解决时代战乱的问题中,儒家主要继承了西周军礼的政治意义和道德特色;法家则将军礼中的军事秩序原理引入国家法度,发展了内刑外兵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