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说:“上善若水。”圣人认为:大自然中,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没有比水更坚硬的了,没有比水更善变的了。所以圣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人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水这样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王弼注本)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著名的“老子”研究者任继愈先生对这两句作了这样的断句和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作:“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这里显然是把第一个“道”释为“说”。任  相似文献   

3.
方圆之道     
方圆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具代表性,最有用的人生哲学。方圆之道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推崇,从天圆地方的认知理念到外圆内方的古式铜钱,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方圆之境的向往。至如今,方圆之道俨然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是啊,这世间再没有什么东西像水那样灵动了,她时而清澈,时而混浊,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犹如执掌方圆的智者,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道”,他说:“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柳宗东全集》卷三《时令论》下,以下引《柳河东全集》只注卷数和篇名)“当世者,大中之道也.”(卷三《断刑论》  相似文献   

5.
经典晨读     
上善若水
  [丁玲]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我着实喜欢。它的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像水一样。
  水有两大善德,即“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首先,水乐意使万物滋长而不与它们竞争,它乐于奉献而又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不争,是一种睿智,是一种境界。
  水与物无争,就像没有过错的圣人。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7.
张侠 《学语文》2013,(5):57-57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上善”指的是“至善的、最完美的、与人无争的圣人”。整个成语的意思也就是“至善、最完美的圣人就如同水一样”。既然这样,那么,水又有哪些至善的品格呢?对于这个问题。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儒家代表人物孑L子以及佛家代表人物净空法师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张永军 《师道》2009,(6):39-39
《老子》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道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计名利。老子这席话,高度赞扬了水的德行。近来,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发现这席话实际上也可以作为班主任的座右铭。尤其是“善利”,更是道出了班主任的工作之道。不揣浅陋,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谓“道”,即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之“道”。从广义上来理解,“道”应涵盖道理、知识乃至技艺诸方面。《学记》上说:“师严然后道尊。”诚然,一个不尚师德、不重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尊严感和权威性的教师,其所传之道也很难为学生所尊重,正所谓“亲其师,则近其道;恶其师,则疏其道。”但是,倘若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威信和尊严看得比道更尊贵,甚至宁失“道尊”,但求“师严”,那又将如何呢? 记得宁鸿彬老师在谈到教学中的封闭现象时,曾举过一例。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