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学是传统经学的重要内容,历代硕儒大都专精于此。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礼教“吃人”的偏激认识之下,礼学无形中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尤其是经过“文革”的沉重冲击,礼制研究几乎成为绝学。可喜的是,近年来传统学问稍有复兴,礼制研究也渐渐趋热,出版了几部颇有份量的礼学著作,如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钱玄《三礼通论》和《三礼辞典》、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系列(六卷)、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等。其中,彭林教授的工作尤其值得称道,他在10年前就出版了《〈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此后一直致力于此,先…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礼"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强烈的等级差异和道德色彩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带有着"礼"的浓厚色彩,"礼"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本土资源,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礼制的特点,阐述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丧服是用特殊的服饰表示对死者的哀痛 ,是古代宗法制度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通过集中考察杖在服丧期间的使用情况 ,推求其背后隐藏的制度 ,从而对丧服在古代礼制中的意义有一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追求现代化的社会,为了迎合现代而抛弃传统的弊端已逐渐显现,乱象丛生。加强法制固然有效且必要,但终究"免而无耻",我们需要社会成员既遵守法律规范又能有道德修养,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达到"有耻且格"。就就需要充分发挥礼的作用。恢复礼制不意味着全面复古,如何就当下世情民情而制定一套合乎天理、顺乎人情的礼制,我们可以从朱子修订家礼处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与文学家,杜预的经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受到了"道-圣-文"话语模式的潜在影响。在经学研究方面,这种影响体现为杜预凭借对《左传》的研究总结出了"三体五例"之说;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使杜预的文学作品《杜预集》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写作话语政治性凸显;二是尊经复古,引经据典;三是注重礼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这更多的体现在"礼"这一方面。双方要实现更好地交流,必须重视中西方礼的差异性。基于此,现主要从中国"礼"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角度阐释"礼"文化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影响,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求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9.
孔子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性论大约从西周初年开始萌芽,西周春秋时期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和"情"。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研究是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的。孔子对人性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由礼入情的学术通道,为儒家后学深研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孔子还就以礼饰情、以礼节情以及人性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精辟见解。孔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他的身后形成一股绵亘两百多年的人性论思潮。  相似文献   

10.
邢台古城是一座我国现存极少的、珍贵的、融合着多种古代城市规划手法的"复合型"传统古城标本。通过对历史文献记录中的邢台古城与现状古城相互印证和分析,结合古地名、民俗、典故,探析邢台古城在规划营建中采用的"工官礼制,以‘七’为度"、"师法自然,牛形仿生"、"取法天像,‘七星八斗’"三种规划手法,对当今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以礼治国的社会中,建筑被赋予了礼制的思想,建筑中"物"的泛在性概念从原本的配属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承载统治者治国思想的"道",并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建筑等级制度。笔者通过对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官式建筑与百姓建筑的形制进行对比,引申出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与伦理道德关系,从而深层次地分析建筑等级制度中蕴含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如今,江浙一些地方举行婚礼仍有敬"三道茶"的习俗:第一道敬神灵,感谢神灵庇佑;第二道茶敬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第三道茶夫妻互敬,表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中国是茶的故乡,在许多重要场合,中国人习惯以茶为媒介,传情达意。比如在中国传统婚礼上,"以茶为礼"始终贯穿在各个环节,体现着茶与婚礼习俗间的人文之美。茶礼据《藏史》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五  相似文献   

13.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风尚,也是中国王朝政治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作为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总结和发展前代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老礼制,将尊老敬贤文化推向了传统社会的最高峰。而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号称"盛典"的礼制便是于康乾盛世时期举办的史无前例的千叟宴。这一时期先后举办了四次千人以上的尊老宴会,历史意义重大,文化内涵丰富,政治影响深远,充分展示了盛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4.
翟林东 《文化学刊》2008,(5):105-105
翟林东在2008年4月26日《中国文化报》撰文指出,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各种礼制十分周详完备。祭祀文化是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敬祭祖先是必行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国内学界一直流行中原起源说,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大型礼制建筑被发现,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的说法,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热潮,辽西古文化区因被称为"中国文明的曙光"而备受瞩目,中国文明究竟是中原中心起源还是多中心起源的讨论也成为热潮。本文通过对国内诸多学者的文章进行研究,简述辽西古文化区,并对辽西地区在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礼俗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进行全面综合论述的文章。通过对"礼的种类"、"礼的起源"、"礼之实"、"礼与仪"、"礼与俗"等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实质进行考察和探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礼是以仁义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调剂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它所具有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报上登载某些地区或学校的青年学生为立志而举办"成年"礼仪。这就给社会提出一个课题:如何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或《论语》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论者向有分歧。结合对相关概念的考释,批判性地考察杨伯峻、冯友兰等对孔子之"仁"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孔子所谓"仁"即是"直"和"礼"的"中庸";由于现实原因,孔子虽然重视"直",但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是更多地讨论了"仁"和"礼",所以"直"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且往往被混淆于"仁"。然而,倘若真正把握了"仁"的结构性内涵,尤其是注意到"直"在其中的基础位置,则不仅能够准确地理解孔子或《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而且有助于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探讨"义"与"仁"和"礼"的关系入手,细致分析了孔子之"义"的确切内涵."仁"和"礼"分别从本然和验证的维度规定了"义"的基本内涵."义"在对"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过程中得以确立,最终体现为由君子的人生素养自然而然地外化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义"是一个实践范畴,却带有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于其形成方式及其对"仁"和"礼"的权衡与判断作用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在《论语》和《孟子》的文本范围内对"敬"字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通过"敬"与"礼"、"恭"、"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阐明"敬"的丰富意涵。"礼"是"敬"的外在显现,和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存心之礼",即道德主体对"敬"的内在意向落实。"敬"的内在含义比"恭"更深远,孟子将"恭"和"敬"内化为一体,提出了内外一致的要求。对"敬"与"礼""恭""尊"的细节差异分析,展示出儒家的真正内在心灵要求与实践功夫。  相似文献   

20.
正君子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经典,后经孔子改造与设计、孔子后学的充实而成为象征仁礼兼备、修己安人、"慎独"而"中庸"、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南宋以后,孔氏后人南迁入衢,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物化象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文化,君子思想由此在三衢大地生根发芽,为当地礼仪人文教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衢州的"人文有礼",是今天"衢州有礼"的思想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