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设科技馆体系是新时代创新科普机制与渠道、强化相关科普设施、培养科普人才、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遂宁市科普工作逐有成效,科技馆体系雏形初现。在此基础上,遂宁市于2018年全面启动市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本文基于遂宁市现代科技馆体系的现状分析,探索影响遂宁市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菁 《大众科技》2012,(8):241-243
天文科普活动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重点针对如何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课题,提出“环境情境化”、“活动主题化”与“团队体系化”的工作思路;并就科技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荣根 《科技通报》2019,35(8):226-230
通过浙江省实体科技馆建设的现状,从观念的偏差、体系统筹协同机制、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诸方面剖析我省实体科技馆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科技馆建设与运行、科普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推动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我省实体科技馆建设发展的可行对策,进一步推进我省实体科技馆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普工作踏着信息化的浪潮,加速了创新升级的步伐。"互联网+"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在科技馆的运行管理者中产生共鸣。本文将简要介绍科普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初探科普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提出科普信息化的推进策略,共同分享工作经验,望对于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工作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会》2020,(1)
该文首先介绍了5G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人们工作、生活直至社会的影响。其次,在厘清中国科技馆定位与职责的基础上,从提高科普资源研发质量和共建共享程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科技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5G时代推进中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有:加快智慧科技馆建设,提高本馆科普资源研发质量;优化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提高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内科普资源的研发质量与共建共享程度;牢记科技馆的本质特征,合理选择和推广基于信息技术的展品。  相似文献   

6.
目前科技馆科普资源利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力量应该联合起来,开展群众性的科普活动;科技馆还要有效利用场馆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并让科技馆的科普资源走出科技馆,同时要增强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公益性、有用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流动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公众的科学素质。流动科技馆的展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可管性,让公众在思考和感知中走近和认识科学。中国流动科技馆发挥了弥补科普资源空缺、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等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流动科技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孟佳菲 《科技通报》2021,37(9):118-120,126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也为科技馆科普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实践分析在疫情爆发期间科技馆如何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在后疫情时期,科技馆如何运用创新模式持续对外输出有特色、有新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思考对未来科普教育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科技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担负着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改进并且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目前我国科普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如何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科技馆开展与推广冰雪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基于国内外科技场馆推广冰雪运动的现状与成效,从科技馆展现的科普理念、科普内容、科普形式三方面对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方式做了简要阐述;介绍了在冬奥背景下中国科技馆开发和传播冰雪运动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提出了科技馆开展与推广冰雪运动的可行性,及面临的挑战与建议。为更好地建设科技场馆类冰雪运动推广体系,科技馆拟分项别类开发更优质的冰雪运动的科普内容,给公众带来更广泛、新颖的场馆类冰雪运动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整体与科学学——也谈真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着重对科学的科学的“真正认识”的讨论,既回答了何谓真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又反证了科学统一体的总体构成。  相似文献   

12.
王续琨 《科学学研究》2003,21(Z1):60-64
建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介于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门类———建筑科学。建筑科学现在依然存在着分化发展和通过交叉融合的方式建立边缘分支学科的开阔空间。为推进建筑科学的持续、加速发展,建议采取"一个基点、两条主线、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与科学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益升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769-1771
 钱学森先生(1911-2009)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还是我国科学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科学学学科的主要创建者。本文为悼念钱学森先生,从早期研究、率先倡导,到奠基之作、资深顾问、相关领域研究等等方面,简要地论述了钱学森先生对我国科学学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学在中国前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科学学在中国体制化前的有关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提出对中国科学发展途径看法的代表人物以及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等对科学的组织推动作用,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对科学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席泽忠 《学会》2002,(3):18-21
一、思想方法:科学史与现代科学的交接点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现代?这个界限很难划分.有人认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的事情绝大部分都是历史,因为它发生在昨天或昨天以前,都是过去时态.按照这个说法,除了今天正在研究或正在计划中的科学工作以外,所有科学都属于历史范畴.这种说法当然很难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而且也不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学研究到了不惑之年、迈向新时代之际,从国家、机构和作者三个层面,对比了从初创到发展前后两个时期中国科学学国际影响力的变化情况。以科学学代表性国际期刊及其施引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与战略坐标图方法展示我国科学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由初创期到成长期,中国科学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从低产低影响力国家一跃进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的第一方阵,更有中国的机构和研究者进入了全球顶尖机构和研究者的行列中。但我们也注意到,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科学学的国际影响力还未达到国际领先的地位,我国学者并没有将国内科学学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Historians of science have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debates over American science policy in the post-World War II period in a variety of ways, but their impact has been more to elucidate general concepts than to effect specific policy changes.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the case of the debate over global warming, have demonstrated both the value and the limits of such involvement for the making of public policy. To be effective, historians of science need to strive for clarity in public expression, to accept the importance of engaging with the public at all levels and through diverse media, and, above all, to recognize that the nature of such debates will make normal scholarly nuance hard to achieve. Moreover,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climate, historians may be surprised to find themselves defending sciences, when the usual stance of historians is to be critical.  相似文献   

18.
科学学成为成熟学科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回顾了科学学的产生,分析了目前的现状,探讨了成熟学科与非成熟学科的划界问题,并根据这一分析对科学学如何成为成熟学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