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藏于历史、文化、秩序以及人性背后的权力意识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掌权者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满足个人欲望,展现权力与欲望编织的巨网对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人受权力与欲望的支配,在权力的倾轧下逐渐堕落、扭曲和异化,最终深陷权力的泥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2.
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借助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描写,着力渲染了人性的变化及其作者对人性善恶的态度.小说在以荒岛为背景的环境下,将人性的善恶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现代人探讨人性本质和如何善化人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2年出版的《白鹿原》是一本长篇小说,它也是我国小说中家族母题叙事中意义重大的文学作品。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它是一篇在母题小说中具有人性的救赎和叛逆的模式,而且它还揭示了在我们中国的家族制度崩溃时最常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特别的现象——家族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流和抗衡。因此研究《白鹿原》的家族母题叙事,完完全全可以从小说里面看出当时旧中国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当时旧中国下面的封建家庭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相似文献   

5.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树立了康拉德对艺术创作的信心。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思考及其对命运的态度。人性是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6.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充满了善恶与美丑的争论,揭示了人性的恶.通过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人性的恶,并探究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7.
海岩小说的精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故事情节的高度控制和他在小说中对人性、对爱情、对现实的超强表现力。海岩在其小说创作中高度凝聚了这一表现力,从而让人们觉得他所陈述的故事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同时又能得到强烈的共鸣和想象的延伸。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突出表现了人性本真的博弈、爱情的唯美,继而高度表现了悲剧的强大冲击力,再加上某些内容与现实的背离,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某种理想的宣扬。  相似文献   

8.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采用心理分析创作是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其小说能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潜意识来刻画人物、阐释人性。被视为张爱玲心理分析代表作的《金锁记》则将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和破坏性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异化内因在于其情欲、金钱欲逐步抗争、异化,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全面剥落,可细析为情欲的异化、金钱欲的异化、人性的全面异化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人生存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9.
美国非裔女作家安·佩特里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嗅觉叙事特征。归类其小说中的嗅觉表征,诠释各式"气味"隐喻,探讨嗅觉的政治、审美与人性内涵,将有助于理解佩特里对于美国黑人民族出路问题、女性身体审美准则以及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的小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演绎了都市社会里的现代人性故事。在社会背景方面,村上的小说反映了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进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类似的生活体验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是其小说赖以流行的基础。这种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所具有的全球化倾向正不断消除着异文化间的差异而代之以一种普遍的跨国资本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小说《化身博士》中高大正直的医学博士杰基尔认为人性中有善恶两个不相容的对立,并通过努力成功将二者分开,自己化身成恶的一面,即海德先生。最终深受海德带来的恶果,并以自杀来摆脱可憎的海德。再加上小说中描述的其他人物,正好写出了弗洛伊德认为的人性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了小说《化身博士》中的部分人物。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世情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类型中,以其特有的视角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世态人情、社会人生,艺术地展现了人间万象。世情小说产生后,传统的伦理观念被打破,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都带来极大的影响;明清世情小说对人性的张扬,较之其它类型的小说更有其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与现实变革的互动,当下文坛集中了一批单位题材小说,这些小说镜像般地展现了单位人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拟从人性、文化等角度对这些小说进行烛照,以期引起人们对单位中某些消极因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边城>是"梦"与"真"构成的小说,这集中体现在人性、人情方面.其人性、人情的美是依托湘西浓郁的风俗折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婚恋方式;湘西人的本身特性.  相似文献   

15.
夏天敏是一位写作农村悲剧题材见长的作家,他又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其作品蕴含了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问题的探求,悲凉冷寂成为他小说的主要基调。但在悲凉冷寂之后,夏天敏总能在不经意中展现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上的高等学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开展的人、财、物的协调活动,在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人性观念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任何领导者,在实施管理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性的本性、本质有所看法与假设,提出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高等学校管理作为一种专业管理,其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也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并随着其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在科技、经济与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管理要以“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及“决策人”的人性假设为其理论基础,树立“教师权力为主,行政权力为辅”的高校管理理念,保证大学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17.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充满着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以小说中湘西男女形象、湘西中老年形象、湘西土匪土娼形象为例,对其人性美进行了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从1956年开始写作,到1987年结束创作,张弦的小说创作时间只有十年。在这十年内,张弦共发表二十几篇小说,所写作品涉及的题材和反映的主旨是多方面的。他惯以个人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反思社会,参悟人性,使其小说在主题揭示上呈现出情感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反叛性。以张弦十年的创作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张弦小说创作主题的阶段性演进与流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弦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