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加拿大孕期体力活动指南(2019)研制背景、方法和内容等进行分析,探究其特点和规律。主要结论:(1)孕期体力活动指南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完善,重视不同类型体力活动与健康相关证据的收集,依据专家组共识、文献分析、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并通过公共意见咨询,确保指标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适用性;(2)采用质量控制方法研制孕期体力活动指南,为受众群体提供合理化的体力活动强度、活动方式及活动安全防控等内容。建议:在“健康中国2030”目标引领下,应尽快研制我国孕期体力活动指南,为孕期体力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构建体医融合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身体活动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阐明减少疾病风险、增进健康所需要的最适身体活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数学统计模型阐明客观性方法测量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选取2003—2004,2005—2006两次美国健康营养调查中12~17岁的青少年801名,其中男430名,女371名,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膳食摄入情况等,并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定受试者连续7 d的体力活动水平,采用Fractional polynomial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拟合出它们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结果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随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增加,曲线呈下降趋势。每天15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比是每天1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0.68,而每天30 min、45 min和6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应的危险比分别为0.45、0.34和0.23。结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简述国外体力活动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种世界组织一致同意推荐的体力活动指南为:提高和维持时间健康的体力活动最小的运动剂量是每天进行30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周≥5次。这一指南提出基于有氧型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体力活动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运动的次数、强度、时间和方式影响健康的获得,充分认识其中的相关变化,有利于促进和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李敬雯  任文君 《体育世界》2014,(1):15-16,14
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如何准确测量体力活动水平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行为观察法、双标水法、体力活动问卷、心率、运动传感器等体力活动测量方法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为开展中国人体力活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社会学因素对厦门市成年人体力活动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部分社会学因素与厦门市居民(20岁以上)体力活动量之间的关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厦门市成年人进行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影响成年人体力活动量因素.研究发现,吸烟和体力活动总量有相关性(95%CI=154.456-670.823,p<0.01);一周参加锻炼的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等时替代模型模拟不同体力活动相互替代后,评估体力活动对隐形肥胖大学生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产生的效应量,为探寻该人群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配比提供参考。方法:对107名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Inbody230确定身体成分,根据BMI(18.5~23.9 kg/m2)和体脂百分比(BF%)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体重非肥胖组和正常体重肥胖组(即隐形肥胖,男性:BF%>20%,女性:BF%>30%)。获得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5×5 m折返跑、安徒生测试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采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久坐(Sedentary Behavior, SB)、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 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 MPA)和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VPA)时间。运用单因素模型、分配模型和等时替代模型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时间对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效应量的影响。结果:(1)LPA与体脂百分比(b=-...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梳理衰弱概念及理论模型、衰弱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目前体力活动和衰弱的剂效关系及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依据衰弱循环模型、累积健康缺陷模型、整合概念模型等理论框架,国际上提出了衰弱的概念。2)衰弱身体表型和衰弱指数是最常用的衰弱评估工具。3)体力活动对衰弱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能延缓并逆转衰弱发展进程,其中多组分的综合运动类型、团体训练的运动组织形式和中等强度运动能有效地改善衰弱。4)横断面和纵向追踪研究显示,体力活动和衰弱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和衰弱呈负相关,从事MVPA的时间越久,衰弱的发生风险越低。5)为深入开展和加强我国衰弱领域的研究,建议:开发适合我国老年人的衰弱评估工具;多学科协作,开展衰弱的运动干预实践;基于我国传统健身功法,探寻运动干预衰弱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浙江省5所高校704名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横向调查设计和结构公式建模方法,检验跨理论模型各结构之间及其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和变化阶段在变化过程与身体活动之间扮演着完全中介角色。该结果与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结果相一致。变化过程可经由3条路径对身体活动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第1条路径为变化过程→自我效能→身体活动,这条路径的中介强度最大,约占总效应的一半;第2条路径为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变化阶段→身体活动,此路径的中介强度为28.3%;第3条路径为变化过程→变化阶段→身体活动,该路径的中介强度为19.7%。这一结果提示跨理论模型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共同组成了跨理论的整体模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研究不仅要考虑到模型内部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要将整个模式作为干预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能对跨理论模型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南京市40~59岁中老年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状况、体力活动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采用<中国成年人体质健康标准>和<居民健康及体力活动量调查表>,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质测试和体力活动量调查.共1993人参加测试,其中男性960人,女性1033人.结果显示:1)南京市社区40-59周岁的中老年居民的体质综合得分仅达及格水平;女性居民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均高于男性.2)75.98%的男性居民体重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女性居民超重或肥胖率为63.16%;正常体重组体质综合得分最高,低体重和超重肥胖组较低;体重过重或过轻均会对身体机能和素质产生负面影响.3)南京市城市社区居民体力活动以中低强度为主,女性居民每周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显著高于男性(P<0.01);居民体力活动的主要构成来源为职业劳动、家务劳动和交通出行的体力活动.4)居民体力活动每周消耗MET-min均值和体质综合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体力活动是体质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越多,体质健康收益越大.5)居民超重或肥胖与大、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不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城镇中年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中年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存在着过轻和过重的现象,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生活方式不健康因素较多,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睡眠不规律等现象;通过因子排序发现影响武汉市城镇居民健康的因素依次为体育锻炼、日常生活规律和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如何准确测量体力活动水平是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体力活动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行为观察法,双标水法,间接热量测量法,心率法,运动传感器法,问卷法。双标水法被认为是人体能量消耗测量的金标准,间接热量测量法也经常被用来校正其他测量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很难在大规模人群中应用。运动传感器和问卷法是在大规模人群中应用比较多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健康的角度来揭示体育运动与体育活动的含义,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体育运动、体育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人们在以健康为目的而进行体育锻炼时,选择体育活动的比例远远大于体育运动,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和在体育运动推广过程中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4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tivity;FIT模型),以3 8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学生身体活动阶段变化与健康状况变量(身体体质、主观良好感、健康满意度和不适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活动阶段的个体,其健康状况水平均好于处于不活动阶段的个体;在3个活动阶段上,处于保持期(即长期保持规律性身体活动)的个体,其健康状况水平均好于处于探索期和波动期的个体;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健康状况变量共同解释了17.6%的阶段方差变异(F=108.48,P<0.05)。验证了FIT模型中大学生身体活动阶段变化与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运用FIT模型诊断大学生身体活动变化阶段及其相应健康状况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学龄前儿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通过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零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2~4 s)、短时持续MVPA(5~9 s)和长时持续MVPA(≥10 s)3类。体质测试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速度灵敏素质。将男、女童不同簇集特征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综合得分分别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类(Q1~Q4组),并定义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的Q4组为高体质健康水平(HPH)。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回归探讨不同簇集特征MVPA与HPH间的关系。结果:共265名受试者纳入最后统计分析(男童149名,女童116名;月龄,57.19±5.33月)。男童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以活动量最少的Q1组为参照,活动量最多的Q4组中零星、短时持续和长时持续MVPA达到HPH的比值比(OR)分别为:11.72(95%CI:2.27,60.53)、7.53(95%CI:1.83,30.90)和8.98(95%CI:1.78,45.39);女童中也得到类似结果,分别为11.85(95%CI:2.33,60.19)、12.34(95%CI:2.47,61.57)和8.58(95%CI:1.70,43.41)。此外,研究发现,合计(零星+持续)MVPA与HPH在男童中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合计MVPA≤65 min/天时,每增加1 min的合计MVPA,达到HPH的OR增加19%(OR=1.19,95%CI:1.03,1.37);合计MVPA>65 min/天时,达到HPH的OR无显著变化。女童中未发现此非线性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累积不同簇集特征MVPA越多,达到HPH的比率越高,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男童中,每日累积的MVPA超过65 min后达到HPH的比率不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应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参与体育活动状况调查表》,在浙江省10个地区随机抽取2 0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10因子的情况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国内常模;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参与次数、参加活动项目及形式对SCL-90量表中的因子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Numerou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low physical fitness and low physical activity are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Most studies, however, have not examined both variables concurrently to determine which has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 with CAD risk. The purpose of the investigation was to cross-sectionally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factors for CAD. Mal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N = 412) from the City of Austin, Texas, were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factors for CAD were assessed through health screenings and from data collected as part of an annual physical fitness assessmen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revealed that physical fitness, but not physical activity, was related to several single CAD risk factors. Percent body fat, smoking habits, and Type A behavior score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physical fitness level,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cholesterol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hysical fitness level. Un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found both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b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 composite CAD risk score. Low physical fitness and low physical activ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CAD risk score.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physical activity must be sufficient to influence physical fitness befo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isk-reducing benefits on single CAD risk factors are obtained, although minimal engagement in weekly vigorous activity provides a significant benefit for the composite CAD risk score. It is plausible, however, that physical fitness is a stronger measure tha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ptimally characteri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D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邱俊 《体育科研》2011,32(1):31-36
通过对《2008美国体力活动指南》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分析,综述了体力活动在代谢综合症、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痛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妊娠糖尿病等6方面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分析和讨论体力活动对防治不同代谢疾病的量效反应,以及体力活动的安全性问题。明确体力活动在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和Ⅱ型糖尿病方面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筑环境与居民身体活动和健康关系是当今运动健康促进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分析城市建筑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建立城市建筑环境影响居民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模型.结果显示:1)城市建筑环境可引起居民身体活动不足进而影响健康,影响身体活动的城市建筑环境因素主要有街道网格布局、风景园林、健身康乐设施和土地规划使用以及环境安全性等; 2)目前,研究城市建筑环境对身体活动与健康影响主要有概念、综合和数据等3种模型; 3)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应重视城市建筑环境与运动健康促进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during childhood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to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and health organisations. Multi-component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re firmly rooted with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is a dearth of research evidence pertaining to healthy lifestyle promotion within and beyo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Promoting active lifestyles in schools’ represent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eachers seeking to integrate health-related learning and encourage physically active students.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s within this book are the active pedagogies and the health-re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from the ages of 5 to 16 years. Through a consistent formula, this book positions the longitudinal process of health-related learning at the centre of its practice, by providing age-appropriate learning outcomes,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within and beyo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is review seeks to examine the focus of the book and consider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empirical evidence base within the fiel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相似文献   

20.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目前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回顾了有关身体活动心理治疗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快乐对于坚持身体活动的重要性;讨论了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方法;并对上述内容进行小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