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7世纪中印僧伽的衣食与戒制王亚荣一、律藏与戒制的特点以及中国求法僧的印度考察佛教有戒、定、慧三学。三学的关系是慧资于定,定资于戒,所以三学以戒为本。释迦初行道时,根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生活和印度社会文化背景,对出现的某一具体事相向众弟子演说开释,然后...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佛教保留有印度佛教的特征,与中国世俗皇权还不能完全融合。国家统治者也开始逐渐摸索控制佛教的方法。南梁梁武帝作为一朝君主,也以笃信佛教闻名历史。他在位期间,为促使世俗法律调控并改革早期佛教作出了较大贡献。制荤腥戒从佛教规则内部来规范僧侣活动,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通过研究制荤腥戒的背景、过程,评价荤腥戒制定的效果及影响,理清中国世俗皇权法律促使早期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脉络,对探讨皇权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犹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保留有印度佛教的特征,与中国世俗皇权还不能完全融合,国家统治者也开始逐渐摸索控制佛教的方法.南梁梁武帝作为一朝君主,也以笃信佛教闻名历史.他在位期间,为促使世俗法律调控并改革早期佛教作出了较大贡献.制荤腥戒从佛教规则内部来规范僧侣活动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研究制荤腥戒的背景、过程,评价荤腥戒制定的效果及影响,理清中国世俗皇权法律促使早期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脉络,对探讨皇权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犹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凉与清凉山黄夏年在中国佛教中,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以"清凉山"闻名中外,并围绕清凉山出现了"清凉国师"以及《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清凉寺"等著名的佛寺、僧人和佛教撰述。本文试图依据印度宗教、文化的特点探讨有关清凉与清凉山...  相似文献   

5.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一、中国佛教的"本末会通"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以后,伴随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和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即出现了平民僧侣阶级与享有特权的贵族僧侣阶级)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大起大落(以"安史之乱"为典型...  相似文献   

6.
佛教名山的文化鉴赏郑国铨中国的许多名山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山因佛而著名;佛以山而益显。一、佛与山林缘分深"天下名山僧占多",此说由来已久。但是,也有人认力此乃不实之词,确切地说,应是:"天下名山增建多。"从深层意义上看,中国佛教名山,是佛教在中国广...  相似文献   

7.
诞生和成长于印度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之下的佛教伦理思想,其孝道观契合了中国传统孝道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思想。尤以宋代禅僧契嵩以传统儒家的"五常"来比附自身的"五戒",并提出"孝为戒之先"的观点,而极大地提升了孝在佛教教义思想中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说"孝为戒之先"是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同为宋代禅僧的圆悟克勤之二回成都昭觉寺弘法,则是对该理论之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佛教的四大名山翟萍佛教四大名山的提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五台、普陀、峨嵋、九华并称为"四大名山",是明代以后的事。"五山十刹".经元明动乱,久已衰竭。明代,四海统一,信徒活动范围也远远超过唐末和唐宋时期。于是,"四大名山"应运而生。四大名山虽然齐名...  相似文献   

9.
佛教名山──峨眉山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城西南7公里。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是佛教著名的普贤菩萨道场。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峰峦起伏,重岩迭翠,气势磅礴,雄秀幽奇,素有"峨眉...  相似文献   

10.
杨慎与黄娥     
杨慎与黄娥高宗恺杨慎号升庵,明代相门状元;夫人黄娥宦门闺秀、诗人。杨慎因偕同列大臣与当今世宗皇帝争议"大礼"谪贬永昌卫(云南保山县),发配三千里外,永不录用,老死戒所。夫人黄娥伴随杨慎戒所多年,饱尝边寨荒漠之苦,终因多病回转老家新都。夫妻劳燕分飞,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刘孟学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先后出现了数百位佛经翻译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他们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罗什"意为"童寿",十六国时后秦僧人,原籍天竺,生于龟兹...  相似文献   

12.
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中国化”,不僅包括佛教教义理論發生適應中國社會環境的重大演變,而且在維護教團組織存在的戒规、禮儀方面也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如果說隋唐教教宗派的形成標誌着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完成,那麼,其中由道宣創立的律宗和提出的以《四分律》為中心的會通大小乘戒律的律學理論,則標誌民族化佛教組織理論和戒规、禮儀的基本確立。本文在概要介绍了大小乘戒律的傳譯和基本内容之後,着重論述了道宣的律學體系,對其最具特色的以心識為戒體的戒體論作了较詳介紹,認為由此而建立了用大乘理論為基磺的律學體系。最後對唐代律宗的另兩支——法礪的相部宗、懷素的東塔宗也略作介紹。  相似文献   

13.
说官箴     
说官箴夏桂苏,夏南强《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杜预注:"阙,过失也,使百官为箴辞,戒王过。"杨伯峻先生注引《尚书·盘庚》:"犹须顾於箴言。"《左传·宣公十二年》载:"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汉王符《潜夫论...  相似文献   

14.
香港“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会议由香港佛教法住学会发起、香港旭日集团赞助的"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会议(第七届法住学术会议)于1994年12月24-27日在香港召开。我院中华佛学文化研究中心三位学者受邀与会:副院长谭洛非研究员,提交论文:《佛教文化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表述世界本体的范畴。"阿赖耶",梵...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理念,并将其定义为"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一从内典看梵呗进入中国的基本情况 引用《中国佛教术语词典》的定义,梵呗是"宗教仪式中用来约束外在与平息内心的佛教唱颂;也用于对佛陀的赞美。"梵呗的第一个要素"梵",是"梵览摩(Brahma)"的音译,与印度术语语源相关;梵呗的第二个要素"呗",  相似文献   

18.
马学仁 《寻根》2013,(6):98-100
在汉晋佛教发展的基础上,佛教在南朝时期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尤其是梁武帝带头崇尚佛教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佛教几乎成了“国教”,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罗润苍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领袖继承问题而创立的一种高僧法嗣传承法,是藏传佛教在法位继承方面有别于佛教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发端于13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被主流派格鲁巴(俗称"黄教")采用、推广,成...  相似文献   

20.
九华山的佛理与诗情郑国铨"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从九华山山麓出发,汽车在朦胧的青山绿水中穿行,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就可直达九华街。一、佛国山城九华街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如果说九华山是一座山中佛国,那么九华街就是它的首府。九华街坐落在九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