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仙游话是闽语莆仙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在此运用意义、语音和字形三原则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的同异状况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共同的闽语源头、三地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和宋代以来莆仙地区自成一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分别是三地方言词语同异的根本与主要原因,可见仙游话是亲于厦门话、疏于福州话而具有自己特点的闽语莆仙方言的一个次方言.  相似文献   

2.
指出仙游话中的"哥"已虚化为词缀,随组合词语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义特征,有的表动物性别,有的表某类人或事物,还有的作女性名字标记,显示出鲜明的方言特色。并同汉语其他方言做了一些比较,说明"哥"在仙游话中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其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陕北吴堡话属于晋语吕梁片,其构词法既体现了晋语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考察吴堡话中几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分音词;圪头词及其同类词语;其他词缀及派生词;四字格。考察中发现,吴堡话前缀“一、不”、后缀“气”等都是相当能产的词缀;在方言四字格中,有一些特别能产的“词套子”。  相似文献   

4.
宏观上,“词汇的融合”通过数据表明,莆仙话更接近闽南话而与闽东话稍远,莆仙话的词汇独有率比其与闽南话或闽东话的共有率更高,这是其独立为闽语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依据;微观上,“词语的叠置”、“词语的合璧”和“词义的泛化”是莆仙话由于地缘临近而混合闽东话某些特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从常州话文白异读的主要类型和文白异读的主要特点两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常州话的文白异读现象。普通话中改变了古音而常州话仍保留了古音的字.在常州话中往往有文白异读的现象;书面色彩较重的词或新产生的词及外来词语往往说文读,反之则说白读。  相似文献   

6.
福州方言的“其”和“过”都是常用词。“其”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保留在福州话中的“其”可作为助词、量词,而作为量词,古书尚未见记载。“过”在福州话里是个多义、多功能的词素,它可单独成词,又有和其他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是一个能产力很强的自由语素。本文从词义、语法功能方面对这两个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江湖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是旧时代“江湖中人”为了适应生存需要而自创的一套词语系统。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成都“江湖话”明显地有别于京津“江湖话”。京津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俗”,而成都江湖话的总体特点是“雅”。成都江湖话词语的来源很广。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章关于成都江湖话词语的解读,就是为了揭示其“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许阳 《现代语文》2008,(6):91-93
双峰话是湘语娄邵片中最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但双峰县内方音颇为复杂,差异明显,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永丰话、荷叶话、花门话和甘棠话。本文在详细调查双峰甘棠话的基础上,将其与双峰境内其他点(永丰、花门、荷叶)的语音进行了详细比较,为双峰话的分片提供了可靠材料,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阶段,是通向作文殿堂的第一级石阶。课程标准对写话教学提出的目标有: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为落实这些要求,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写话练习。这些练习类型有:依托材料写话,如,看图写话、用关键词语写句子、写对课文的感悟等;半自由式写话,如,写春天里的发现、写家乡的自然景色和土特产、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一学期的收获和下学期的打算;自由写话,如,写日记、写心里话、  相似文献   

10.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大量叠词的使用是福州方言童谣的突出特点。研究主要从声音叠词、动作叠词和性状叠词三方面入手,旨在分析不同叠词形式背后所隐含的儿童趣味与生活美感,由此探寻出成人对儿童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湘语8个方言点进行词汇调查的基础上,提取出区内四点一致且意义完全相同的方言词逐个进行历史文献检索,有文献可证的方言词,我们称之为承传词,并考察这部分词的历史年代。湘语词汇的承传主要来自近代汉语,其次是上古汉语,再次是中古汉语。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不”类词语.是指包括“不”在内的以“不”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不”类词语既与普通话以臣北京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聪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形式、释义以及语义引申的本体与层次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不”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4.
事物的特点,因分析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方言的词汇特点也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特点。从词源和词的构成分析博白地佬话词汇,其特点主要有:保留了诸多的古语词;有一批与广东粤语共通的词汇;有一批与少数民族语言音近义同的词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有丰富的带缀词;有丰富的连绵词。  相似文献   

15.
昌宁方言词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友昌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4):41-46,50
昌宁方言基本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很高的一致性,大部分词与普通话词形、词义完全相同,仅读音略有差别的词,其余的词可分为词形与普通话不同或部分相同,词义与普通话词形成一对一的整齐对应关系和词形和普通话相同,词义不同或只部份相同,也不能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两类,加上保留较多的古词语、融进了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词语、合音词丰富等特点,共同构成了昌宁方言的词汇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词话》之后的又一部世情书。书中运用大量的方言词语,自称“造句涉俚,用字多鄙,惟用东方土音从事”,口语色彩浓厚,特别是那些让人费解的方言俗语,非本土化的读者很难理解和体味它们的真实含义,而揣测往往与事实相谬。因此,利用前人著述并结合方言佐证解释“攮颡”、“走草”、“作业”等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对准确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言研究与方言词典编纂的用字也需要规范化。确定方言词语的规范字形要在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具体方言的音义系统、形义学原理以及从简从俗的原则,努力做到科学、规范、简便、通俗。  相似文献   

18.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9.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