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日“天津事件”,极彰显地展示了战时中英日三方关系互动的基本轮廓。从这一事件交涉的结果而言,中国为最大的受害者,英国为最大的输家,日本则为最大的赢家;从这一事件交涉的全程而言,它表明了战时中英两国之间同盟关系之不稳定性,亦典型地体现了英国在远东地区之绥靖主义政策,以及英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之激烈争夺,本文正是以这一事件发生发展之过程为轴线,试图构建战时中英日三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历史图像”。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后,日本挑起“间岛问题”争端,妄图侵占中国的长白山地区。为此中国政府与日本多次交涉,最终粉碎了日本的美梦,维护了领土的主权。在中日交涉中,吴禄贞、宋教仁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国联盟约》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相似文献   

5.
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国民政府改变此前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解决方针。一方面,以一定兵力援助十九路军抗日,但将之限定在一定的、局部的范围;与此同时,又积极通过国联及英美等大国的斡旋,争取双方停战和日本撤兵。在交涉中,最初力图将上海事件与东北问题一并解决,但由于日本坚决反对,中方只得接受“沪事单独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7.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体现在附件二《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谅解》中.在该程序的很多阶段,都涉及第三方的权利义务.随着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地位的逐渐上升,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作为第三方参与的案件数量正在不断上升.本文对争端解决程序中第三方的权利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李顿调查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侵略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的中国蒋介石政府一再严令东北军将领张学良“绝对不抵抗”、主张“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怒含愤,暂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9月21日,国民党政府训令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向国联理事会提出申诉,要求国联采取行动“使危害和平的局势不致扩大”,并恢复到事变前的状态。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辩论,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调查团到远东调查中日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1907年-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门岛”为筹码,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吴禄贞、宋教仁在这一交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政府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0.
1928年日本出兵阻挠北伐以致酿成济南惨案,之后又发表要坚决介入“满洲”的声明,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疑虑。但是,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采取的政策却保守而圆滑,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对济案中的日本抱同情态度,对日本在“满洲”的侵略性举动既谴责又袒护,对日本提出的在华“合作”提议反应积极。英国认为这些政策是它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的必需。在一定程度上,英国的政策影响、限制了日本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行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适应了日本的外交需求,使得日本没有受到真正的制约,进而继续挑战华会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2.
直到19世纪70年代,日本官方在各种文件中仍承认独岛为韩国的领土。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期间强行将独岛划归日本所有(日本称"竹岛")。二战结束后,朴正熙执政期间,由日方提出的独岛归属问题成为韩日双方争论的焦点。整个冷战期间,由于韩日两国都是美国的重要盟国,每当韩日两国出现岛争问题时,美国表面上总是持中立态度,实际上存在着听信日本一面之词而混淆是非的问题。韩日岛争的问题不只是领土归属问题,也是一个是历史认识问题。同时,韩日岛争不仅是韩日两国间的问题,也应该加上美国因素,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框架下考察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才是恰当的。美国作为调解者,理应选择历史上独岛主权归属韩国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解决韩日两国之间的岛争。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之间诸多的历史和现实争端中,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最为关键。由于涉及两国的国家主权利益,中日双方决不会轻易让步。中日东海争端无论最终通过协商解决还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中国都必须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足够的法理支持。本文对钓鱼岛归属及东海海界划分提出了自己见解。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化具有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适时进行自我创新的特质。本文以此视角考察杨贵妃传说在日本的创新,首先揭示现今在日本流传的杨贵妃传说主要有久津地区版及热田神宫版两种版本,其内容构建完全不同;其后考证热田神宫版不是直接传自中国的传说,而是13世纪后期,蒙古东征日本期间被重新创造出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前期对外一系列成功的侵略扩张无不是以旨在争夺东北亚制海权进行的海上战役为先导的。这一时期日本联合舰队进行过3次大规模海战,占蒸汽装甲时代世界大规模海战总次数的3/4。海战中,旅顺口要塞陷落后俄国大本营让未经训练没有海战经验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继续东进通过与联合舰队决战入泊海参崴只能是必败之道,而让舰队避免北上决战,通过辅助船定期赴胶州湾和上海港采买获得补给坚持在黄海、东海、南海施行一段时间破交战才是惟一能够实现开赴远东所抱战略目的的作战样式。日俄黄海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以蒸汽装甲战列舰编队交战为主的大规模海上战役。旅顺口分舰队突围港会合海参崴分舰队的成败是决定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命运的关键。20世纪初日本军史画家创作的《黄海战图》描绘的正是日俄黄海大战双方胜负发生逆转的一幕,而与中日黄海大战或日俄对马海战无关。  相似文献   

16.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之一,之所以能够停战,主要是因为日本方面发动事变的目的已经达到,另外战争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美、英等国对日本态度强硬,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都对停战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近卫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公然挑战《九国公约》对华政策的总原则,导致英日矛盾迅速激化。为此英国对远东政策做了较大调整,逐步放弃等待、观望的外交政策,走上援华制日的道路。英国调整远东政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阻止日军南下,确保远东自治领的安全;二是阻止日本与德、意联手,确保欧洲和英国本土的安全;三是为争取美国的支持与信任;四是鼓舞远东自治领的士气。英国的远东政策调整完全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虽在客观上利于中国抗战,但同时也在合作中英道路上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微妙的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扩张分子又在上海挑起事端,以压迫中国的抗日运动。虽然上海事变看似偶然,其实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表现。中国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割据势力,蒋介石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难以全力抵抗日本对上海的侵略。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英勇战斗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的决心。美英等西方大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积极斡旋中日停战。上海事变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日本的威胁,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