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育理论     
G80 9802313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under both planned economic and market economicsystems[刊,中,A]/鲍明晓//体育科学.-1998.-18(1).-6-10参3(MYL)竞技体育//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研究主要探讨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特点,认为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各有优势与不足,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新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分析、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缺陷,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赖以依存的土壤已经失去,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模式,才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保障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依据这一思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运用行政手段集中社会资源投入竞技体育,直接管理竞技体育而构建的制度化、专门化的组织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举国体制”利用政府行为优势,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举国体制”除继续发挥其政府行为的优势外,还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社会化的竞技体育模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奥运会承办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奥运会举办国(美国、日本、韩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变化进行分析,然后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体制、投资主体和运行模式以及法律法规环境等方面对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后奥运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与体育协会合作型发展;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实现竞技体育由国家投资到市场化运作的转变,进一步开发、完善竞技体育的竞赛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挥其优势,创造新的辉煌。本研究旨在提出坚持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增强体育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大林 《体育科学》1999,19(4):33-3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必须转变观念,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把体育全面推向市场,用发展体育产业增强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竞技体育实力。建立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优势项目上,将运动项目的训练工作推向社会,与社会联办运动队,使竞技体育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挥其优势,创造新的辉煌?本研究旨在提出坚持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对坚持举国体制从历史、现实和发展进行了论证,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举国体制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的历史方位与体制转轨现代性求解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为艰难困苦、包含着重大牺牲和痛苦的过程。在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性工业社会过渡;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向现代性文化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也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而当代中国体育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体育体制。 在过去几十年中,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周军  李畅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5):514-5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利用丁俊晖成功的例子,针对我国"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弊端,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另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类型--社会力量投资竞技体育,给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带来新的启示,为进一步加快体育职业化改革,实现竞技体育社会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社会化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必然选择。但优秀运动员社会化存在政策性、条件性、观念性和体制性障碍。为此,应当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正确认识并恰如其分地发挥社会与市场在培养优秀运动员中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政府体育部门在培养优秀运动员过程中的作用点和着力点;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中,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寻求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现阶段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条件下 ,只有选择“强政府 ,强市场”的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作用 ,对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的环境变化 ,才能稳定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才能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综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演变道路发现,我国一直奉行的是渐进式发展路径。这一推进方式在保持竞技体育平稳发展的前提下,也蕴藏了众多矛盾与问题。社会转型期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国竞技体育尽快实现管办分离,注重成本和效益,进一步加大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应在社会化、市场化和集约型发展道路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竞技体育资源的行政区分割及其战略性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采取了政府主导发展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保障了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也由此形成了以行政区为单位的竞技体育资源分割的格局。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配置竞技体育资源,政府明确自身的职能,逐步退出微观体育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浪潮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出现了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也进入了一个空前改革时期。着重对我国体育管理改革中的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出现的多元化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并依据“拐角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队伍管理主体的发展走向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体制落后,资金不足,培养效益差等问题。提出了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落实体教结合,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以压对教练员实行竞争上岗,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等建议,以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是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人们在对其提出种种发展对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体育后备人才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因此树立主体教育理念,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意识,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新突破,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竞技体育良好的动力机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保障机制、服务机制和支持机制。其中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为竞技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崛起、综合国力和和谐社会为竞技体育提供外界服务;经济、文化和教育为竞技体育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9.
运用经济学原理,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咨询、资料整理、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产业近几年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体育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做了对比,找出差距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观点———利用奥运金牌之优势,加强核心体育产业建设;提高其竞争力,优化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加强体育产业法制建设,以期获得体育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体育经纪市场是我国体育市场运作的桥梁,是活跃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其发展不但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体育市场内部各要素的制约。事实表明,许多关键要素因发展不足以成为体育经纪市场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原理提示我们,突破"最小构成因子"和采用改革体制、培养高素质体育经纪人才的发展战略是发展我国体育经纪市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