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实践类课程的教育实习,可以为高师学生提供真实的身份体验场域。在此场域之下,实习教师经历着原有学生身份的顺延、教师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他者镜像下的群体身份认同、自我建构后的教师身份自觉等几个阶段。在充满教育意义的实习实践中,实习教师完成的是"此刻我是谁"的身份认同,实习教师既可能在今后的专业生命历程中进一步建构其教师身份,也可能削弱乃至摧毁教师感觉,从而在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中形成身份的断裂。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是教师主动建构的对教师职业身份的主观认知,它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师范生而言,实习期间建构的身份认同会直接影响此后的职业生涯。由于多年"学生"身份造就的"身份惯习"与高师院校实践课程的不当导向,当前师范生实习期间的身份建构一定程度上陷入"个体身份迷茫""社会身份游弋""专业身份混沌"的认同困境。可从"强化专业情意教育""注重实践课程的正确导向""引入合宜的实习评价"等方面入手,帮助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建构合宜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第3期《职教论坛》刊发蒋家宁、伍雪辉的文章,聚焦职业院校实习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文章指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通常被视为实习生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他们的"身份"却常常被忽略。研究表明,对于实习生,特别是那些正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习生而言,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需要经历原有学生身份的顺延、实习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他者镜像下的群体身份认同等几个阶段。现实中,学生们"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进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撰写实习日记、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协作反思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教师的研究视角渐渐从教学技能技巧转向对教师的身份认同的研究。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展开,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也经历着变化。本文主要从宏观的教育政策、学校的组织文化和教师个人这三个层面来分析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以期对教师职业发展做出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实然层面,在实习教师教育实习这个特定的群体与实践情境中,对实习教师个体理论的变化情况开展研究,从中把握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体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实习进程中,实习取向、自我认识、学校场景、指导教师、实习同伴、学生等因素对实习教师的个体理论变化产生影响。实习教师面对实践问题时,在对上述因素的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因,进而选择"消极接受"、"积极认同"、"暂时退却"、"技术的回归"、"积极探索"、"策略性抗拒"等应对策略寻求问题解决,出现不同的个体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从中产生不同的个体理论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7.
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从情态意义的角度分析一位无指导教师的英语专业实习生H的话语,试图了解非师徒式方式下实习教师身份认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实习生H的教师身份认同经历了从稳固状态到“模糊和反思”状态的转变,且较长时间地处于后者;而在其身份认同重构的过程中,H能够选择更符合自己教学观的身份认同.案例研究表明:在当今较为普遍的师徒制实习模式中,指导教师应给实习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从而使实习生的教师身份认同更健康自然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与建构问题逐渐凸显。改革压力及其对本体性安全感的破坏以及"教师教育"在大学学术架构中的边缘地位与"夹缝求生"的生存状态是影响教师教育者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改革应充分信任并帮助教师教育者合理疏导和缓减改革引致的内在压力,提升教师教育的学术品质与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教育者认定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建构稳定的自我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开放性问卷、半结构访谈对比、分析了实习前与实习期间40位职前英语教师对教师身份认同的隐喻建构,探讨概念隐喻范畴中蕴含的教学与学习信念的改变、教师身份认同改变的原因及其启示。结果发现,实习前职前英语教师身份认同主要包括:知识提供者、引导者、培育者和塑造者,而实习期间主要包括忙碌者、支持者、督促者、知识提供者、拯救者/纠错者和边缘者。实习前,有20个隐喻突显了行为主义教学与学习信念,17个突显了认知主义教学与学习信念,3个侧重课堂教学以外的因素,被列为自我指称类;实习期间,行为主义观隐喻下降到12个,认知主义观隐喻下降到2个,自我指称类却上升到26个。职前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变化受到他们在实习学校实践共同体中的参与度、自身教学能力、实习学校共同体文化以及先前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曾琴 《时代教育》2012,(23):9-10
高师院校推行顶岗实习的教育实践,是对教师教育体系改革运行机制层面的一项有益尝试,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本文客观分析了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价值取向、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专业身份(认同)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实习(职前)教师对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实现是实习教师不断与实习环境的多种构成要素之间互动的结果.在实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中,人际互动对实习生身份认同的影响最大,而人际话语沟通是人际互动中最显著的方式.文章通过个案展现了话语在一位硕士实习教师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同的过程是在外部权威话语和内部话语的张力作用中伴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现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审查,教师教育逐步由个人认知取向的“知识中心论“转型为“身份”与“知识”并重的人类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其方式是将“顶岗实习”作为创新点,通过让大学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共同体来形成身份认同和专业知识.建构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建构与身份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自2010年以来,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让师范生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以此推动教师教育实践的转型,实现了教师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学习教学过程经历由观察学徒到职前教师再到新手教师乃至专家教师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干预与转化基于观察学徒期的朴素体验形成的一系列先入之见是教师教育必须直面的难题之一.通过对35名高中新手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关于教师形象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师是'神'"到"教师是'理想化的人'"再到"教师是'真实的人'"的转向;关于教学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到"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再到"教学是师生、生生以及'教—学—研—思'之间的相生相长"的转向;关于学生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学生是自己,学生是'小大人'"到"学生是朋友,学生是'人'"再到"学生是孩子,学生是'老师'"的转向;关于自我的先入之见经历了从"我喜欢谁因而我想成为谁"到"我向往谁因而我想成为谁"再到"我是谁因而我想成为谁"的转向.基于此,教师教育需要有效利用重要他人、实习实践、研究反思等促动因素,制造认知冲突和心理落差,促使职前教师和新手教师先入之见的显性化,并对之进行干预与转化,进而使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指导和专业发展成为影响教师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强干预".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的现象,一方面促使人们文化自觉性的增强,另一方面又会带来国家内部群体对国家的疏离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的困惑。认同是指主体对自我时空存在的一种确认,也就是对"我是谁"的一种追问。国家认同是个体在回答"我是谁""我属于谁"等问题的时候,涉及到个体与国家关系这一层面的自我意识。它指公民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承认自己具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与建构问题逐渐凸显。改革压力及其对本体性安全感的破坏以及教师教育在大学学术架构中的边缘地位与夹缝求生的生存状态是影响教师教育者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改革应充分信任并帮助教师教育者合理疏导和缓减改革引致的内在压力,提升教师教育的学术品质与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教育者认定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建构稳定的自我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作为教育范式轨迹的鲜活的代表,为实习教师提供一套可以让他们采用、修改或拒绝的模式,因此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身份认同表现对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指导话语所表现的身份认同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实习指导教师身份认同的新特点,以及对实习教师具有启迪作用的指导教师身份认同表现,即课堂和生活中本真自我与指导身份认同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教师道德发展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点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身份认同与道德生长相辅相成。教师道德生长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体认。高师院校师导生创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能够引导教师获得移情体验和直接体验,完善自我认同的道德框架,走出教师成长初期的意义迷惘状态。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性质原因,相对与其他教师来说面临更多身份认同困境。虽然他们受到较高的制度身份建构与角色期待,但学校场域及形成的“地方性权力”对之有一定消解作用。在制度身份认同、他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三者中,S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他我身份认同最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应从相关制度、政策的关注,转向“学校场域实践”下个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