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空间语言结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在对汉语空间语言结构“在……上/下/中(里)”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汉语空间语言的认知基础及其组织原则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汉语抒情诗更具有图形——背景的特征,由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诗。在弥补前人多以文本为主题进行研究空白的同时,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浅议汉语抒情诗的英译,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图形-背景理论的语言学涵义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方式,并从汉语成语中的图形-背景关系入手,探讨了汉语成语中图形-背景关系的现实化,分析了该理论对成语理解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特点及其认知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基本意义是否与其后一部分的字面意义相同将汉语歇后语分成本义歇后语和非本义(别义)歇后语两类,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得出(1)歇后语是图形,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前一部分为背景,后一部分为图形,呈现“背景——连接环节——图形”(背景先于图形)这样一种焦点靠后的认知结构;(2)歇后语虽然句法结构特殊,但仍然符合汉语语法的总体认知特征,即:遵循“参照物”到“目的物”原则。这一讨论对于歇后语的准确翻译、正确理解和使用乃至引发对歇后语的多角度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为汉语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认知依据,图形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突显原则理解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图形背景理论重点分析了三类比较特殊的歇后语,并指出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形成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相关定义,讲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图形-背景理论。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和背景,图形-背景理论的原则,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以及结论。本文分析了一些研究者关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观点,并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空白研究。  相似文献   

7.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试从日常生活中,诸如成语式谐音广告、汉语诗词、标语、习语、短信息等汉语的语言形式和现象的角度出发,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其产生的逆反化现象进行认知方面的简要探讨和分析,为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对汉语文字魅力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对图形-背景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佐证和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功能,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最佳凸显效果,引起听者对图形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鲁宾提出的图形-背景理论,以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为例句来源,研究多义动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动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可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某一个义项成为图形,其他义项退居为背景。人们在学习或认知某一个动词时要形成一个图形-背景的图式,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该动词的各个义项。  相似文献   

10.
成语谐音广告的认知阐释-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揭示了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识解的规律,文章从图形一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成语谐音广告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它的这种人为性“变身”符合人们对空间组织的认知规律,即它在无形中利用了图形-背景论,其中对“普雷格郎茨原则”的遵循使广告轻易达到一种“突显”效果,为广告注意价值的实现从本质上给予了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浅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为基础,从汉英语对比、对外汉语、现代汉语三个方面探讨了图形一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后来被用于认知语言学来研究语言。图形/背景原则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原则。了解图形-背景理论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作用,比如在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另外,对外语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再后来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同时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确定“背景“和“目标“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但最终以主观为准.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英语分裂句(it-clefts)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卫清 《英语辅导》2008,(3):136-140
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突显的角度探索汉语复句的英译过程。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图形在语言上指信息值高的突显信息;背景指信息值较低的参考信息,为烘托图形而存在。英语中主句具有图形的特征;从句、其它限定性短语具有背景的特征。汉句英译时将汉句的图形择定为译语的主句,首先译出;背景信息则以从句、短语的辅助形式随后补进。译语中信息的选择与布局取决于信息的突显等级和信息值。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的倒装句都属于变式句,句式中的凸显关系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图形是要突出描述的焦点事物;背景是烘托参照的环境成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从英汉倒装句特点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英汉倒装句凸显关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入手,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并将其运用于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分析中。从荒原的描写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分别从“图形”与“背景”两个侧面讨论了两者间的相互呼应关系。通过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分析了读者的认知形成,从而深化读者对文本与作者意识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图形和背景     
沈娇 《考试周刊》2011,(14):31-32
图形—背景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而且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以拓宽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来阐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同语言现象。本文概括了图形与背景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汉法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对简单句和复杂句的汉法互译进行分析,旨在打开汉法互译的一种新思路。图形是指信息值高的突显信息;背景指信息值较低的参考信息为了衬托图形而存在。法语中主句具有图形的特征,从句及其他限定性短语具有背景的特征;汉语中的图形和背景比较隐匿,读者在理解后才能识别。因此,在汉法互译中根据信息的突显等级和信息值来选择和布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存在构式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重新审视了存在构式,并指出存在构式属于一种"背景—图形"的认知模式,该构式中的VP表示一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的出发点,并结合语用学中的信息焦点理论,对汉语中的外位结构进行了重新阐释。文章认为,在言语交际与篇章建构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中的图形后移至句末焦点,能够取得最佳的凸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