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医疗站     
一、我现在每天早晚各训练一次,感觉浑身无力,真是太累了。同学说,得多吃点好的,可怎么吃才好呢? 答:“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疲劳未消除的训练是有害的训练”,运动训练学中指出,  相似文献   

2.
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正  陈莉  孙江宁 《体育学刊》2007,14(2):103-107
对国家网球女队一组周课训练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和反馈,结果表明:国家女网一组每周课次的安排为11课次.以技战术和综合性训练课为主;体能训练的比重与过去相比有所加大,一般准备期体能训练时间占了近50%;各周次的负荷内吝及节奏安排比较合理,但大负荷课次偏少;一堂课的训练时间缩短,一般控制在2~2.5h;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短时间、大强度”的训练模式,使训练更加结合实战,训练的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浅谈田径训练中怎样发挥运动员的特点和专长本溪大学赵庆惠中国刑警学院李兵田径运动属于充分体现个人竞技能力的项目,在某种意义上说,田径训练就是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特点和专长,提高专项能力;田径训练的过程,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确定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专长,规...  相似文献   

4.
高校中长跑课余训练研究王元周1提高训练质量1.1合理安排全年训练负荷运动量的安排;采用循序渐进,按大、中、小相结合的方法.全年总跑量在2800公里,其中快跑量200公里,课次210次,一周最大量110公里,课次最大量20公里.专项强度一般在3000m...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4,(3):24-25
漫长的50天封闭训练,对主教练刘国梁来说却是短暂的。过去自己参加世界大赛前,都会感觉这不够那不是,更何况这一次他要负担起全队的责任。这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长时间的带队封闭训练,第一次全方位地统筹队伍管理和训练安排,工作繁琐量大,超出了他的预想。看他在体育馆里抱着双臂队员训练,或亲手示范某个技术动作,听他在每天训练结束后精辟简练地总结,或在队员比赛时幽默睿智地“挑动群众斗群众”,记者能够感觉到,作为一名年轻的主帅,他内心里既有第一次面临世界大赛的压力,又有历经风雨之后的从容。  相似文献   

6.
夏娃 《乒乓世界》2003,(5):16-17
备战巴黎世乒赛期间,教练组为每个主力队员都进行了一次会诊。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和乒羽管理中心主任刘凤岩专程赴正定基地,与在那里指挥训练的乒羽中心副主任蔡振华一道,为全队的训练状况做了一次会诊。  相似文献   

7.
高校中长跑训练四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课余训练的特点:时间短(4年),每周4-6次,每次1.5-2小时。营养差(无运动灶)。负担重,学习训练双肩挑。为此要抓住训练的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一、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一)最高乳酸训练发展最高乳酸生成的训练目的是提高肌糖元无氧代谢供能能力。激烈运动中产生的肌乳酸与血乳酸达到平衡的最短时间为3-8分钟。因此采用150-400米,17-60秒左右大强度全力跑,休息4—5分钟,重复3-5次,对高乳酸训练可收到显著效果。(二)乳酸耐受力训练乳酸耐受力的训练,要求在运动中血乳酸达到并保持在较高…  相似文献   

8.
朱煜 《中华武术》2006,(11):54-55
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用有氧训练来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增强血液携氧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重视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恢复,即可达到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越野跑作为田径运动训练中发展一般耐力和专项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是训练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一般在一周的训练中要安排2—3次,并且在全年及多年的训练中都要采用。但由于越野跑的距离和时间比场地训练的距离和时间要长一些,并且比较单一、枯燥,青少年运动员往往不感兴趣,甚至有的一听越野跑就怕,有时就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已经记不清在正定封闭训练过多少次了。而这一次封闭训练对我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我将结束作为运动员代表国家出征大赛的光荣使命,开始进入帮助运动员(这次主要是刘国正)攀登高峰的教练生涯。过去大赛前封闭训练的日子成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留在了记忆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茜草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股四头肌ATP酶活性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茜草作为运动补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训练组和训练加药组。训练组与训练加药组按照训练模型进行为期6周的耐力训练,最后一次训练进行一次力竭性运动,力竭后取股四头肌组织并进行样本处理。内容:通过建立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模型,测定运动大鼠力竭运动的时间以及股四头肌ATP酶活性。研究茜草提取物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股四头肌的保护作用。结论:茜草提取物可明显提高大鼠股四头肌在大强度耐力运动中的能量供给,提高了大鼠大强度耐力运动的运动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中长跑项目多课次训练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长跑“多课次”训练的概念、必要性、生理学基础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多课次”训练计划的安排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旨在丰富中长跑训练的方法手段,保证训练的质量,尽快提高成绩。研究认为。中长跑采用“多课次”训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科学化运动训练的一大体现。建议:“多课次”训练时间的安排,应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在全天24小时内合理安排。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每位运动员最为科学的训练课次及运动负荷量。  相似文献   

13.
马俊仁训练法的科学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俊仁训练法的科学观王君侠(西安体育学院田径教研室,710068,西安市;53岁,男,副教授)由一个教练训练的运动员在同一次世界大赛中夺得三项冠军,其中包揽3000m前3名,这在世界田径史上是罕见的;由一个教练训练的运动员在一次运动会上有3名选手5次...  相似文献   

14.
想象训练法的运用效果──短跑冠军田玉梅谈心理训练武汉体育学院函授生田玉梅一、以想象训练代替实际训练,再现100米优势笔者是一位短跑运动员,1985年以11″63的成绩,第1次打破100米全国纪录,从此,跃进全国女子短跑先进行列。1987年上半年的最好...  相似文献   

15.
高原训练因其独特的训练效果,已经成为体育界高度重视的热点。福建省游泳队的五名运动健将于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前的8月份在昆明海埂进行了一次高原训练,通过跟踪研究,对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游泳队八、九十年代进行了近20次高原训练,获得良好效果,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中国游泳界已将高原训练作为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但是,世界各国高原训练经验表明,高原训练是一匹难以驾御的“烈马”,高原训练不仅有优点,也有弊端,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许多规律需要摸索。本就朱毅和单莺备战2000年奥运会期间的高原训练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以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为主的高原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帮助运动员支持1天进行2次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天2次的训练通常是美国橄榄球进行比赛季节早期身体条件训练和许多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常年运动训练的一部分。额外的训练有助于加速身体条件训练,给力量训练和技能发展留出时间,还有助于在队友中发展同志合作精神。1天2次训练的特点是强调体质的适应性。在夏季训练时,运动员频繁地置身于附加的湿热环境应激下。我们专家组就1天2次训练中的高能量需要、有限的恢复时间和“制造伤口”的心理应激问题进行讨论,基于科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提出帮助运动员在1天2次的训练中获得最大的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一、提出问题 现代短跑技术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不断在速度训练方面一次次地突破自己的极限,训练的科学性、营养和放松的合理性、装备的精良性等。我们不仅重视摆动技术、放松跑技术,也关注跑的动作的规范化和整体的协调配合,还注重短跑的支撑和腾空时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减少训练运动量,采用一次训练量多次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称为“多次课”训练,效果惊人。所谓“多次课”训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过去1~2次课的训练内容,分散到一天3~5次或更多的课次中。例如:把过去一次主训练课中10000米的总跑量,分散到3次课中,第一次课为2000米,第二次课为4000米,第三次课  相似文献   

20.
在运动训练中,抓好每堂课的训练是基础,教练员的多年训练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都必须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和落实。如果训练课的质量不高,必然影响训练计划的 落实和任务指标的完成,所以教练员要按照计划的内容与要求,认真完成每次课的训练计划。但是,每次课训练任务指标的完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状态的变化(身体状态、技术状态、心理状态等变化)、作用的变化(训练作用,环境作用等变化)、目标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整体训练计划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保证训练课任务的完成,作为教练员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更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