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个。他的一生,起落无常。毁誉参半。写作为他赢得殊荣,获一九七0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活动又迫使他流亡国外,客居异邦。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在西方好评如潮,常盛不衰,被誉为“具有全球性的魁力”。在他的祖国,则是戏剧性的遭遇:初涉文坛,片刻辉煌。之后,受到批判,长期被禁。直到一九九0年,他逃亡西方十六年后,他的故国,掀起了异乎寻常的“索尔六尼琴热”。纵观三十多年来索尔仁尼琴创作引起的一系列反响,无不与时代休戚相关。一九六二年发表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相似文献   

2.
陈蓓 《考试周刊》2009,(13):23-24
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本文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揭示出他不寻常人生遭遇对他文学风格的重大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过程密切相连,并最终形成了其呼唤人道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短篇小说《玛特辽娜家》在当时的苏联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该篇小说在塑造了玛特辽娜这个勤劳、善良、朴实、逆来顺受的劳动妇女形象的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苏联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伦理问题。本文拟通过伦理学视角对该篇小说内容进行解读,从而说明了当时苏联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他人之间伦理关系失范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读者》(2011年第8期)刊载《索尔仁尼琴的罗曼史》,其中有这样一段:索尔仁尼琴瞒着妻子悄悄来到列宁格勒,与女教授携手徜徉在涅瓦河畔,共同度过了20个日夜的美好时光。当他回到梁赞的家中时,如沐春风的作家无法掩饰内心的兴奋,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供出了实情。  相似文献   

5.
1920年,瑞典皇家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不料,这一举动引起了前苏联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当然,索尔仁尼琴未能前去领奖,瑞典皇家学院在受奖缺席的情况下宣读了授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他对贯穿于许多伟大前驱作品中无可比拟的俄罗斯传统的继承,他和他的前辈作家各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对俄罗斯苦难的沉思和对俄罗斯母亲的挚爱。”1972年,瑞典皇家学院又派学术秘书前往莫斯科给索尔仁尼琴颁奖,却因前苏联政府不发给签证也…  相似文献   

6.
陈晓旭 《文教资料》2014,(18):18-19
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阿城的《棋王》中,主人公"吃"的情节虽不作为第一重点描写,但细节刻画都入木三分。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主人公对"吃"都有一种虔诚的心态。但是不同的是,相对于集中营,中国知青整体的生活条件稍微好一些;索尔仁尼琴和阿城对主人公"吃"的叙述方式也有所不同;两篇作品中的"吃"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关系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7.
吴晨恩 《中学俄语》2012,(12):52-54
一百多年来,俄罗斯已有五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Нобелевская премия по литературе),他们分别是:布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  相似文献   

8.
索尔仁尼琴作品简介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年)1962年11月,新世界杂志发表了这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伊万·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中一天的生活。赫鲁晓夫夸奖这部小说是“从党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并下令出版该书。然而,从1965年起,小说又受到公开批判。  相似文献   

9.
前两天,偶然翻看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读到一段,觉得特别有趣,在这里给大家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索尔仁尼琴小说《癌病楼》以诸多人物众彩纷呈的演绎,面对癌症威胁时表现出的不同思索与态度,表现出对生命的思索与叩问。本文从癌病楼的环境因素、合理的生命存在方式及生命意义的追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挖掘在"癌病楼"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普遍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楼》历来倍受推崇。小说主要描写了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小说中,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生存境遇尤其值得关注,他在困境下的不屈与反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都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尤为动人,而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所体现的种种品质正是他对权力自由的争取以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2.
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分别是中苏"大墙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以上个世纪的劳改营为背景,描写了一批因政治运动而被劳改之人的命运。两位作家特别关注了劳改犯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劳改营里人性的善良之处,中国作家从维熙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圣人"式的善良——似真金般,不论身处何境都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善"去帮助他人;而索尔仁尼琴笔下的人物则心怀基督式的怜悯之善,充满着生命的情怀,活出自己的原则与立场。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流亡或放逐经历的作家,如但丁、索尔仁尼琴、托马斯·曼、昆德拉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对于常人而言,流亡与放逐更多的是不幸,但对这些杰出的作家来说,流亡与放逐却成  相似文献   

14.
有朋友认为我写的太多了。《祝勇作品系列》(东方出版社出版)20卷,差不多500万字,比有些作家一辈子的作品都多了。我笑言:托尔斯泰俄文版全集,多达100卷;索尔仁尼琴,仅《红轮》一部小说,就多达20多卷、七八十册,2000多万字。与他们相比,我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还没有过半,只有五分之一吧。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上)》2010,(11):160-160
《红轮》是2008年过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生前所创的小说中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全书近千万字,也是这位堪称“俄罗斯良心”的作家耗尽一生精力完成的史实作品。日前,小说《红轮》第一卷中文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与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共同推出,这也是《红轮》首次在国内出版。《红轮》系列小说从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俄国国内革命、1916年俄国民权运动、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6.
并非戏言     
《师道》2008,(3):64-64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 ——索尔仁尼琴  相似文献   

17.
他们有真正伟大的作家,艾特玛托夫、屠格涅夫、阿斯塔菲耶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能数出一大串。俄罗斯作家身上有一种大气象,可能是因为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山川河流的精气都注入到俄罗斯作家的精神里。  相似文献   

18.
缺少科学的民族肯定是弱小的。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曾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正是把科学视为“奇技淫巧”的必然结果。缺少人文的民族肯定是没有潜力的。不要小看俄罗斯,一个拥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索尔仁尼琴的民族肯定能有光明的未来。从梅贻琦到爱因斯坦,通  相似文献   

19.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不仅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在俄国当代社会历史环境下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的命运,形成了他敢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伟大人格以及直面人生的文学品格,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不屈和坚守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批评界往往将其泛政治化,不管是反面定性还是正面褒扬,都没有超越政治的层面.其实,作品昭示的是超阶级平面的永恒主题对道德、人性沉沦的拷问,呼唤至善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