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领域: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概念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教练员队伍的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家长态度的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管理的研究.在综述与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实践层面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学训矛盾、投资主体单一、人才选拔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建议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在坚持"举国体制"下,形成政府主导下市场化培养机制,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出发,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抓住青奥会的契机,找出后青奥会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青奥会所引发的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反思,提出后青奥会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更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俊 《体育科研》2013,34(1):88-91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比较、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中国与国内外现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找出国内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区别,并对其进行论述。旨在整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吸取国外先进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我国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弊端的分析,认为“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储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体制落后,资金不足,培养效益差等问题。提出了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落实体教结合,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方式以压对教练员实行竞争上岗,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等建议,以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发现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如下特点:治理模式法治化、管理模式社会化,基础网络多元化、培养模式学校化。借鉴美国青少年体育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要尽快将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多元人才培养主体,最终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学校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已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形成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进行分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对策,即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商业化与职业化改革,加强"体教结合",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等措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CitespaceⅡ),对1992-2011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构建关键词和作者共现图谱,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不同项目或地域后备人才培养是研究热点;除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保持"热度"外,其他热点研究均呈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江、浙、沪地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理体制、训练科学化水平、训练投入、运动员学习与出路等,是制约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采取抽样调查手段对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社会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运动员缴纳的各项费用;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有较好的社会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采取抽样调查手段对黑龙江省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运动员缴纳的各项费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有较好的社会基础,篮球运动是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参加业余训练的首选项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减少且分布不平衡、培养效益差且人才输送率低、市场缺乏且调节能力有限等问题,其症结源于体制、资金、项目的普及和社会保障等问题。运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训练体系的科学化和管理形式的协会化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应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体制转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马玉芳 《体育与科学》2012,33(2):102-105
加快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体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正好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积极响应。与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一样,体育发展走的也是一条"三高一低"的路子。当前,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投入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金牌至上向公平公正转变,实现传统训练向科学训练的革命。我认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必须坚定体育改革之路,着力加强竞技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建设我国体育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着力破解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体制难点,着力重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益芳 《体育科学》2005,25(1):20-25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全国 15所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培训基地教练员队伍的构建、培训基地资金投入状况、培训基地的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培训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朋  刘巍 《冰雪运动》2007,29(6):48-51
大力发展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实现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之义。借鉴体育强国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分析了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发的特点,认为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并从体制、机制、培养体系、科学化培养和扩大冬季运动项目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实现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瑞典是冰球后备人才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其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对我国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的研究,从中国与瑞典两国冰球发展背景,后备人才梯队结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青少年运动员的储备,青少年运动员占人口的比例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与瑞典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冰球强国瑞典存在较大差距,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缺乏雄厚冰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和一个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冰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上述状况提出了我国冰球管理部门应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社会需要与经济发展的冰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如,组织体育、教育部门及社会团体单独或组合性质的投资主体,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举办大冬会对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蒋强  王平 《冰雪运动》2008,30(1):48-50
加强对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已成为保证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何利用大冬会这一良好契机,改善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通过走访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认为2009年哈尔滨大冬会的举办将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扩大冰雪运动影响;改善冰雪场馆的条件与数量,使基础训练得到保证;完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提高冰雪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促进各级教练员对外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推进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