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情志观集中体现了《毛诗正义》对于文学本质的体认。在《毛诗正义》中初唐儒家试图将"缘情"和"言志"贯通,提出"情志一也"说,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诗学理想。将《毛诗正义》的情志观置于经学的阐释过程之中,探讨孔颖达等初唐儒家贯通情志的理论背景、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3.
诗缘情     
正"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对诗歌本体的不同认定。"志"与"情"紧密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在中国诗论的传统中,"诗言志"先于"诗缘情",这或许与孔子的删诗有关。经他删定的"诗三百"成为"经",它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期待,突出诗的教化作用。诗根植于"礼",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伦理道德,"言志"说由此应运而生。但实际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诗比"情"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情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理学家借助于体用论的思维模式来阐释情与性的关系,并且通过"心统性情"说和"性体情用"说,将性与情统一于心,以此展开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他们认为诗可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但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并且必须与言志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体,<诗经>已表现了喜怒哀乐等情感;周代有"诗言志"之说.<诗大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使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成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原则.屈原是第一个明确诗歌抒情功能的诗人.汉代乐府和古体诗把严肃的人生主题引入抒情领域.魏晋南北朝抒情开始朝向人本,建安时代是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历史转折点,太康时期陆机以"情"为本质的"诗缘情"说应运而生.唐代诗文"缘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继承了其传统但心态更为冷静.明代李贽对"缘情"有进一步的发挥.清中叶,"性灵派"袁枚和其外围黄仲则等,使古典诗论从偏向社会理性回归了人道关怀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本对诗词的体特点做了分析,并对其本体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诗言志”、“诗缘情”、“情志合一”,是诗的特质的三种类型,为准确地鉴赏古典诗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朱凯 《现代语文》2005,(8):24-25
文学意境源于言志、咏情、存理."意境说"是古代文论家根据我国文学创作经验和特有的民族审美传统而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与传统"诗言志"相对的诗学理论,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20世纪以来对"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主要围绕"缘情"、"绮靡"的含义以及"诗缘情而绮靡"说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诗论中的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于继承中有所创见.但对"诗缘情而绮靡"说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专题性研究,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诗歌发展史程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相似文献   

11.
简单地认为古代文道论中缺失主体地位的现代看法是极不准确的。刘勰的"文以明道"观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理论原型的第一个明确体系,也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文道关系中的创作主体问题。刘勰大量论述了心、志、情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原道心"与"原道"相勾连,通过"志与道申"将志道相贯通,通过"为情造文"将情道相统一,可以将其命名为建构了文道关系中的"情志主体论"。  相似文献   

12.
曹操主张“歌以言志”,但“志”中含“情”,是对《毛诗序》情志论的承袭。在如何言志抒情的问题上,则主张“正而不谲”,而与《毛诗序》的“主文而谲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构筑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气论体系。《文心雕龙》的气论可用"气以实志,志以定言"来概括,即气是志的内涵,言是志的外壳,气充实了志,志发而为言,三者相互关联。刘勰最终是在继承和发扬孟子、王充、曹丕等人关于气的阐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气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4.
张问陶前期诗歌在内容上多抒写个人性情,如歌咏爱情、怀念故土、抒发壮志、描写风物、阐发诗论等;在艺术上喜用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的笔法,语言平易自然,风格雄奇奔放、空灵清新。后期诗歌内容上出现了更多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处矛盾的篇章;艺术上则偏重于客观描写、喜托物言志,语言更趋精当、犀利,风格沉郁苍秀、冲淡平和。  相似文献   

15.
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对社会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无君、无为和返朴。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发掘及其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在永州身处逆境,怀念舜帝,借圣人之名而言志.他否认天命论,反对分封制,抒发了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伟大怀抱.他批判了不符合尧舜之道的奇谈怪论,认为圣人存在人群中,这些都闪烁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7.
立志是成才的基础,是每个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志向是人们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的根基。青年学生迫切需要立志教育,德育工作者应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远大而正确的志向。  相似文献   

18.
聚焦志趣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值得探索的一条新思路。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探索应关注学生的核心价值引领(价值导向)、推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课程创新)、注重志趣聚焦的创新与探究实践(体验载体)、推进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革新(方式变革)、提升追求志趣聚焦的人文境界(人文底蕴)、注重多元平台展示与发展空间(空间延伸)等策略的运用,正确处理好“志”与“趣”两者的关系、聚焦志趣与潜能认识、开发的关系,聚焦志趣与未来凝炼志向的关系,聚焦志趣与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张欲望支撑的圆桌——解读梁晓声的《泯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为满足一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不等于可以纵欲,欲望无涯,关键要做到欲望的平衡、朴实、理智、知足。人性是文学之脊,欲望是人性之脊。"人"字的一撇一捺的交汇点是欲望,支撑人的正反两个平面。人的欲望分析是中外文学作品青睐的共同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常将人的欲望描述成"锅子"形,西方文学则将人的欲望建筑成"亭子"形,而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长篇小说《泯灭》中却将人的欲望整修为"圆桌"形平面。  相似文献   

20.
王鹏运述志词主要表现了政治理想与生命理想的破灭。这种二而一的人生悲剧,典型地体现在去留之间的二难抉择中,也正是这种痛苦的抉择形成了王鹏运述志词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