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句中的“五斗米”,历来被多数人理解为“陶的微薄奉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考查历史典籍有关记载及陶的思想发展轨迹,分析陶弃官的当时背景和一些事件的联系,我们认为此句中的“五斗米”,应是指“五斗米的信徒”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芳 《甘肃教育》2011,(4):52-52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3.
《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对于归隐行为本身,后代读者的观点不。有人说这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是对黑暗政治的妥协;另有人说这是他“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使然,那“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是何等的潇洒和痛快啊!若仅看到这表面的东西,或认为《归去来兮辞》所包涵的内容仅是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4.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他写的诗大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读来质朴自然,在中国诗坛上有着独  相似文献   

5.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乙巳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掉彭译令,归隐田园。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和《饮酒》两组诗,用以叙述归田后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中国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公元365—公元427),字元亮,一说于入宋之后,改名潜,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他当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29岁出仕,东晋末年先后做过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地方小吏,但时间都不长.因为不满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在41岁那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关于“五斗米”之说,史学界却争论不休。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职。”文史学家对“五斗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已故学者逯钦立先生所说,“五斗米”是指东汉传下来的“五斗米道”。他认为陶潜不满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江州刺史王凝之,29岁时,不愿去做江州祭酒,不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是历来被人们反复吟赏的名篇,其中“悠然见南山”一句俗本或作“悠然望南山”,自从宋代苏东坡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作了辨正之后,几成定论。然而,历来都把“悠然”一词解为修饰“见”的副词,意为陶渊明悠然地见到南山。这样的解释应该说是不够圆满的,因为如果仅把它理解为诗人单方面的悠然之态的话,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本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作之序,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历来释义颇杂,争论至今,未曾达成一致性意见。问题不是在于如何理解“外人”,而是如何理解“衣着”。“衣着”应该是动词。  相似文献   

11.
历来评论者对陶渊明的诗作及《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文赋众口一辞,推崇备至;而对其力作《闲情赋》则不尽然。以肖统《陶渊明集序》中的贬笔为发端,嗣后褒贬纷呈。不少专著干脆对它不作深论。而今,我国学术界正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深入地讨论《闲情赋》,进而全面地认识陶渊明其人。笔者试呈浅论,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2.
据《晋书》等史书记载 ,陶渊明于太元十八年 (公元 3 93年 )开始走入仕途 ,进入官场 ,任江州祭酒 ,但他“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 ,没干上多少时间就归田了。后“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于元兴三年 ( 4 0 4年 )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不久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又辞归。义熙元年 ( 4 0 5年 )任彭泽县令。在职 81天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后又被征著作郎 ,他称疾不就 ,从此在农村过了 2 2年比较艰苦的生活。对于陶渊明的归隐 ,一般的说法 ,是由于他不满黑暗的现实 ,厌倦官场生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不能说不对 ,但也不能…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诗中对“三十年”的解释,历来颇有争议,注解较多,我认为,这些注解都有不妥之处。所以,在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一.对“一去三十年”的注解举例 1.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注为:“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初做江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考定其写作之年,是弄清陶渊明年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历来不少研究者对此作过探讨,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看法,但都不能令人置信。要考定这组诗的确切作年,首先必须了解它是一组什么性质的诗。过去有的论者根据诗中的“既醉”、“自娱”等字眼,把它看作“醉后所作”,多数人则认为是咏怀诗。以“醉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卡片①真隐士陶渊明陶渊明是退隐田园、消极避世的典型。他生于晋、宋易代之际,社会乱离,生灵涂炭。对现实采取“邦无道则隐”的回避态度……后世士人尊崇陶公……在于他能够真正做到遗荣弃利,归隐田园,亲事稼穑,宁可穷饿而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龌龊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和高洁旷达的情怀……然而,陶渊明那种“守拙归田园”,而甘愿“贫民依稼穑,戮力东林隈”的真隐士的风范,也是后世士人们可学而不可及的。卡片②作品研读三则1.活灵活现之工。探究:(1)“渔人甚异之”,“异”的是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惊”的是什么?(2…  相似文献   

17.
喜欢陶渊明     
在古代名人当中,我很是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庄周,一个是陶渊明。喜欢庄周,并不包含什么价值取向,只因为他的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喜欢陶渊明,是他恰好迎合了我多少有点亲近自然的天性。我偏好于将陶渊明称为陶潜,觉得这更符合他隐士的身份。他恐怕要算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隐士了。本来可以“束带”见上级进而攀附权贵,投靠显宦,也走上一条光明仕途,但他却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结果,官做不成,可骨气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历来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陶渊明作此赋的背景来看,历来饱受争议的《闲情赋》一赋,是陶渊明为追悼亡妻所作。这与陶渊明诗文总体上呈现的理想化倾向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否愤宋?历来争议不休。《宋书》说陶渊明“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表示对宋的不满,此说历遭后人反驳,然而,驳倒了“甲子年号”说也并不等于驳倒了“愤宋说、,本文在了解西汉扬雄对陶渊明影响的基础上,搜寻《五柳先生传》及“无弦琴”的来历,发现两者均不免要归结到“愤宋”这一问题上去,且有其特定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