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口才是大学生求职面试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今大学生求职面试存在着五大误区。大学生求职面试只有走出误区,潜心培养各方面口才能力——知己知彼、模拟训练、培养良好习惯、增加知识储备、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努力掌握面试口才技巧——避重就轻转移话题、化被动为主动、创新思维、模糊回答两难问题、幽默化解尴尬,方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是历来被人们反复吟赏的名篇,其中“悠然见南山”一句俗本或作“悠然望南山”,自从宋代苏东坡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作了辨正之后,几成定论。然而,历来都把“悠然”一词解为修饰“见”的副词,意为陶渊明悠然地见到南山。这样的解释应该说是不够圆满的,因为如果仅把它理解为诗人单方面的悠然之态的话,  相似文献   
3.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早年精心结撰的一部诗学专著,其中对有清一代著名的文学批评专著《随园诗话》的论述竟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篇幅。诚如钱先生所言“良以此书家喻户诵,深入人心,已非一日,自来诗话,无可比伦”。而历来批评者又毁誉参半,尤其是“百许年来,不乏责难,大都学识勿足,心气未平”,  相似文献   
4.
处在北宋中叶这个变革时代的苏试,在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杰特之建树。在长期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发为己见,即臻独造。本文拟就其文艺美学思想作一番耙罗剔抉,理出其文艺美学观的主要线索,并分别作出评述。文章从超然物外的美学思想、文理自然的创作主张、高风绝尘的艺术境界、成竹于胸的绘画理论四方面展开评述,认为其基本的思想根源当是庄禅崇尚自然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5.
历来对于晚唐体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分歧,就是在宋代士人中对此的看法就不尽一致,而宋末方回对于晚唐体的竭力渲染,这自有其深刻用意在。文章由此对整个宋代文学思想史上关于晚唐诗与晚唐体的各种不同看法作出较为系统的清理,并力图理清其中发展变化的轨迹,论述其由沿袭到反拨再到回归的整体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李白之求仙学道,在“未遇之前”是“为了猎取功名”,而后期则是“对政治、社会的弃绝”。对于这种判说,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本文先阐述了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梳理了游仙诗的大致发展进程,并对李白游仙诗作了粗略分析,揭示出深蕴于其间的悲剧意识:李白为消解悲剧情绪而轻举仙游,但又因无法淡泊功名,也就无法弃绝政治社会而重新带着更为浓厚的悲剧意识返回现实。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了当今社会上对素质教育的两种有代表性的片面认识,认为二者都只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外延,而未触及其内涵。接着论述了考试与素质教育、现念与素质教育、思雄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关系。认为只有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教材建设上、教学手段上都能真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为预期目标,努力激活多向思维,开发创造潜能,这才是素质教育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旅游文化作了初步探讨,认为道德人文精神的觉醒形成了人与山川的亲和关系,这是旅游文化产生的基础,而庄子艺术精神则是旅游文化的思想源泉。提出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自然山川的艺术情趣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调节与补充、净化与升华。旅游文化就是要在第一自然中发现第二自然,而真美只能存在于第二自然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唐五大诗从之一的刘禹锡,在当时就受到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评价,此后,历代对刘禹锡的研究从未间断,但主要的研究热潮则出现在这两个历史时期:一为北宋的苏轼-门及江西诗派,尤以苏、黄为最力;一为新时期的近十年中,在当代老中青学者的手中,刘禹易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拟就后一次热潮中刘禹锡研究的基本风貌作一梳理,以期就其间的得失利弊作出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