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野草》与“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是鲁迅创作中写梦最集中、最执着、最自觉的散文诗小集。在二十三首诗篇中,涉及梦幻的就有十二篇,占百分之五十强。开篇《秋夜》就出现了花、叶、枣树三个秋夜之梦,终篇则以《一觉》作结,梦与醒前后呼应,暗示着作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一段独特的心灵历程。《野草》中有九篇重笔写梦,尤其是连续出现了七篇均以“我梦见自己……”开首的精品,作者写梦真可谓执着、自觉。如何看待《野草》时期鲁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写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的《野草》,是鲁迅继《呐喊》和《彷徨》之后,奉献给“五四”以后新文坛的一朵馥郁芬芳的奇葩,它开拓了我国散文诗的新领域,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这是鲁迅对于古今中外艺术果汁富有创造性吸收的结果,留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 一、“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  相似文献   

3.
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其中有着浓郁的“尼采味”。本文结合《野草》中的文章,探讨《野草》在思想主题、情节、意象等方面受到尼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鲁迅对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接受与使用入手,阐明鲁迅如何在《野草》中糅合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并与当时革命形势相结合,以期对《野草》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蕴加以破译解读。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曹聚仁先生大约说过这样的意思,鲁迅真正的思想和精神的正宗,乃是确实的虚无主义。在哪本书上读过,不记得了,无法援引原文,实在抱歉。但我是相信那话的,认为曹聚仁先生的观点,大抵是符合鲁迅先生思想核心的罢。鲁迅先生是个纯粹的文化与思想的战士,在西方的哲学家中,他尤爱怪诞的尼采,他读尼采的作品,译尼采的作品,或许也继承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思想特质。眼前这本薄薄的《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存世的两部散文集之一,已经隐约地向我们透露了他那独立特行的虚无主义的信息。《野草》一书开篇即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相似文献   

7.
评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评论者最好具有与作家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然而,对鲁迅这样的作家,评论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难乎其难的。因此,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总是在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而对《野草》的研究更是如此。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野草》时,就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然而,《野草》研究六十年,我们还在对这些影响进行艰苦地探索与研究。最早提出《野草》有象征色彩的是刘大杰。他在!928年发表的《呐喊与访煌与野草》一文中认为,“鲁迅从《狂人日记》以后,以至《仿…  相似文献   

8.
谈《野草》     
谈《野草》景山鲁迅的《野草》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散文诗集,但同时又被认为是鲁迅的最难读懂的一部作品。《野草》共收散文诗23篇,另“题辞”一篇。当然不是篇篇都难懂,例如《风筝》、《狗的驳诘》、《立论》、《死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都是很好...  相似文献   

9.
鲁迅1919年发表的一组《自言自语》是他后来“彷徨”时期所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先导;从《野草》全文看去,20年代上中叶鲁迅“荷戟”而求索,他没有放下武器,没有停止战斗;但确乎有一点灰暗寂寞的心情,总觉得前途似乎有些渺茫.集中地体现了《野草》思想风貌的是《过客》.从《野草》各篇的“小感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执著地追求光明,顽强地向黑暗的旧社会挑战.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在《野草》中也多有表现,典型之作如《风筝》、《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也都具有剖析自己的意味.就艺术表现而言,鲁迅广泛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营养,加上他本人非凡的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抒情往往通过象征比兴的手法来实现;他在散文诗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典型,则体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0.
<正>散文诗,这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已度过了九十多个春秋.回顾它短暂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鲁迅的《野草》与郭风、柯蓝的《叶笛》、《早霞短笛》,犹如双峰并峙,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品格,不同的文化取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散文诗世界.  相似文献   

11.
80多年前,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从人和物对比的角度提出了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论断.70年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无论“首要生产力“还是“第一生产力“,它们都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游学军 《海外英语》2012,(7):220-221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thoroughly studied topics in human history.Even today the argument continues in all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and by studying Conrad’s two stories:Heart of Darkness and The Secret Sharer,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ides of the nature,both good and evil,which are inherent in us humans.In the essa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two heroes in the stories and tries to prove that only when we realize and admit our capability for the evil,can we make the good and kind side of nature to flourish.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余华的《活着》在对生命苦难本质的揭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而在苦难的超越上则显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路径,这对于现实生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5.
“卓越计划”模式下的“校政合作”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有"校政合作"模式是在传统产学研、政产学研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校地共建"模式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校政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卓越计划"模式的要求,在既定的体制框架内,"校政合作"要在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从而发挥政府在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中的作用,提高高校优势资源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6.
"犬"和"狗"是组常用同义词,两者的竞争贯穿了战国之后的整个汉语史。"狗"字晚出,但一开始便显示出强大的优势,然而始终没能替换掉"犬"。它们在汉以后的发展受到文化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呈现了文、白歧异的局面,各自在书面语和口语里占据一席之地,朝着"犬"雅"狗"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 whether和if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9.
"从前"与"以前"是一组近义词,汉语母语的人在使用时基本不会出错,但是非汉语母语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区分。首先,"从前"与"以前"表示的时间距现在这个时间的远近不一样,此外,"以前"的用法较"从前"更为复杂,"以前"的很多用法"从前"都没有。  相似文献   

20.
“库朗特“与“吉格“是巴赫《法国组曲》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这种快速的舞曲与巴赫的其他作品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速度、力度、装饰音、复调织体、踏板等六个方面浅析其弹奏要点,帮助钢琴学习者更好的演绎这两首乐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