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期待的课程源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对学科内容的期待、对环境的期待以及对自我的期待。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往往被忽略不计,学生期待的课程也容易得不到有效实施,进而导致课程学习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故深入探讨学生期待的课程是学生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高师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起步的质量.通过对商洛学院1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在课程作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教育期待,而且他们的期待和他们在该门课程中的课堂行为、对该门课程主观认同的收获以及学科测验成绩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关系.所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育期待应该受到课程建设者和实施者的关注,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应该做出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3.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主题,本文从期待价值理论的视角,提出了通过构建“期待差”,以提高学习者期待,并由此实现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本文结合《创新思维》课程的导入教学,对该方法的应用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实践表明,在课程导入教学中,构建“期待差”对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召唤与期待:课程建设与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的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课程建设有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逻辑阶段,直接指向课程存在的根本问题,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也体现课程建设的过程。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叉运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结构重组、同时拓展的过程;也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共同超越的过程。教学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期待效应、课程的动态生成,既同时发生,又相互联通,还重叠交融。  相似文献   

5.
课程的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是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大好时机。精品课程建设有它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逻辑阶段,直接指向课程存在的根本问题,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也体现课程建设的过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叉运动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互作用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结构重组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同时拓展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共同超越的过程。教学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期待效应、课程的动态生成既同时发生,又相互联通,还重叠交融。  相似文献   

6.
学校课程从设置到落实既要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期待,又要与学生的成长节点契合。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反思,进一步认识课程发展中更深入的自然融创是关键路径。在每一课程领域内和教师一起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融创课程项目,在自然的融创中让学生最终找到一个完整的更加精彩的自己。  相似文献   

7.
《今日教育》2010,(6):47-47
对于“学院派”提出教研员担当“专业的课程领导者”的呼吁,作者从一名区教研员的角色提出了质疑。基于教研员不是独立的专业角色、不是执行国家课程政策的主体、不具备地方课程设计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吁教研员进一步走向研究教与学,教师对教研员的角色期待差异较大等原因,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也就成为各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认识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和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期对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这一“三新”背景,教师可以尝试开展微写作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期待。创设富有特色的写作情境,满足学生对快乐写作的期待;巧用资源,满足学生对积累写作素材的期待;搭建写作支架,满足学生对提升写作水平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都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中,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既要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规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又要针对两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不断拓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课程的通用性设计可以提供一系列策略以利于克服现有课程中固有的障碍和缺陷,并通过课堂实践的融入来建构多元化选项和高灵活性的课程服务,最大化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能力导向的课程修正以通用性设计理念为导引和实施策略,在经典课程理论框架之内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信息和课程评价等四个领域进行全方位修正,针时不同课堂教学来设计课程期望、内容、方法和结果,从而实现培养与发展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与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体验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为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的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课题,并通过有效的策略使得实施趋向便利,让学生在活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提升。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发展性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吸收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的成果,具有发展性特点,不仅有利于英语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课程要求》在过程和方法维度上的变革提倡通过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自主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的变革强调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变革进而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开放性的课堂,多元的评估标准以及行动和参与的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教学、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忽视对学科具体内容及特点的研究、模拟实验代替分组实验训练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是手段,课程的有效实施才是目的,二者的整合是长期的过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需要体现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16.
毛齐明 《中学教育》2009,(11):60-63
英国200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针对国家控制较强、职业化倾向明显、标准过于繁琐等弊端,进行了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它着眼于提高课程弹性,提出了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等目标,并力图以策略性评价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些改革对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反思和推广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课程目标要适当具体化,课程管理要有更大的弹性,课程实施要“放”、要“活”,课程评价要宽容,课程内容要适当加强职业倾向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人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符合成人教育特征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形态应是呈“树”状的,应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发展的、个性化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适应终身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新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使核心理念价值观得到政府、学科共同体、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与转换,以实现新课程文化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白海洋 《天津教育》2021,(6):68-69,72
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利用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有效开发小学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开展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中诸多的要素与学生的发展相互作用,形成了德育课程开发的亮点,那么有效开发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切实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图形创意思维与表现》课程通过图形训练有效地解决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创意问题,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课程设计为图形创意概述、图形创意思维方法、图形创意构成形式、图形创意表现方法、图形创意程序、图形创意应用六大模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