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功利驱动,日益形式化而丧失了生命力,但八股文不应为科举制度的腐化承担罪责。八股文的章法细密、结构严谨。从思维角度考察,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章法,是"原、反、正、推"思维脉络的结构体现。借鉴八股文的结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也为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2.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写作教育一直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在明清时期,科举入仕作好八股文是当时文人学习写作的唯一目标。对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以及八股文的写作教育,学者们已经从各个方面撰文研究。然而在此时期出现的与主流写作教育不相同的非主流写作教育思想并未被提及。本文将对明清时期非主流写作教育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与科举制度结下不解之缘的八股文,由于后来封建科举制的被否定,亦遭到唾弃与抨击。其实我们在看到八股文种种流毒的同时,也不应将其积极的一面予以全盘否定。程翔章等在《八股文历史地位再认识》一文中,阐述了八股文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中,对于从事写作的表情达意,仍起到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它能以独特的形构与风味承载作者种种的思想与情意,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百花园中的一株争奇夺胜的小草,具有丰富古代文章体式的意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八股文从它正式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之日起,就与科举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由于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八股文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今天的人们)的唾骂和指责,故与之联袂而举的八股文理所当然地也被很多人目为十恶不赦的祸害,于是厌弃之,毁坏之。很多人羞于谈论八股,目前一些谈文体、讲文学、说科举的文章、书籍即使对八股文偶作介绍,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使用“无价值”、“敲门砖”之类的贬词来痛斥一通,以示极大的鄙弃和厌恶.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八股文的风行和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决不能以庸俗的学术态度简单地对八股文予以彻底否定,更不能随便拈来几个贬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嘲弄讥讽一番,或将它一概骂倒。诚然,八股文形式刻板,作法苛严,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引起过种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虽消失于本世纪初,但我们还是不陌生。其实,它本是明清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其题材、内容限于四书五经,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字数也有严格规定。从写作上讲,这是一种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作者丰富的思维,难有绮丽的想象,也少有新颖的创意。所以,八股文取士多年,未见给后世留下有如《六国论》、《过秦论》之类见解精辟的政论,也未见有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之类意新语丽的写景咏物散文。从对偶骈体上看,也未现《阿房宫赋》式的凤毛麟角。八股文…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试文,就是八股文。如果说唐、宋(熙宁以前)时期科举考试的核心是诗赋的话,那么明清时期就是八股文了。当时,倘是八股文特别是第一场《四书》艺的八股文通不过,真是“虽孔孟无由而进”了。因此,  相似文献   

8.
徐梓 《中国教师》2008,(23):30-31
<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僵化。尤其是作为当时考试文体的八股文,"其法日密,其体日变,其弊亦遂日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  相似文献   

9.
以古文擅名的侯方域,生活于科举制度盛行的明清之际,他出身于科举世家,少年时就以时文闻名海内。他批判以八股文为主的取士制度,追求八股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从宋代的经义文,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路径依赖效应是其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清末,制度陷入锁定状态,依然很难被废除,只有通过将八股文的附体科举制度一并清除,而且新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有所成长,制度的路径依赖效应才得到了有效的破除。  相似文献   

11.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明清小说作者对此十分熟悉,他们在长期的习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股文式的惯性思维,转作小说时,这种惯性思维也随之运用其中。这不仅表现在明清小说经常提及八股文等相关内容上,更表现在深层的创作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明清小说的繁荣也有赖于此。  相似文献   

12.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新学堂的产生和发展,既加剧了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矛盾,使废科举更显得迫切,又为科举制度创造了替代物,并最终取代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在科举文风、选拔方法、录取公正、考试公平等方面的革新思路和举措,不仅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对后世考试选拔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法,以科举史上的防范作弊问题为研究对象,客观描述了隋唐以降历代制定的主要防范作弊的措施。以此为基础,对作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八股文是防范作弊的的产物;其二,缺少针对作弊原因的防范措施,使得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本文提出针对作弊的社会及个人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是杜绝作弊现象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加剧了与科举制度之间的矛盾,并把学位制度引进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在与科举制度的冲突、融合过程中,逐渐取代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7.
周慧梅 《教育学报》2005,1(4):15-20
科举制度特有的内涵规范和涵养了中国文人的思维模式和人文性格,即便终生徘徊在科举边缘的读书人亦不例外。他们怀着极度失落愤慨及向往的复杂心情,利用他们手中为“及第”而积聚的知识和屡次“不第”的辛酸,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世人展示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像,“儒生不幸文坛幸”,繁荣和拓展了文学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被科举所遗弃的文人,通过鞭挞科举而成为科举制度虔诚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然而国人对它的评价并未就此终结,一直持续到现在。百余年来,人们对科举的评价态度历经了由盲目批判到理性平反的重大转变。这折射出人们在认识和评价科举之思维方式上的历史变迁,即由形而上学思维转变为辩证法思维。科举评价之变迁的动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是主导,但也不乏评价者个人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