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主观锻炼体验与体质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幸福感在不同分数等级大学生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分数等级越好积极幸福感越强;心理烦恼和疲劳的大学生在不同分数等级方面存在差异;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体验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呈正相关关系,而心理烦恼与疲劳与体质健康成绩呈负相关;大学生的积极的幸福感体验与身高体重、柔韧力量、肺活量、耐力、速度灵巧都存在正相关,心理烦恼和疲劳与身高体重、柔韧力量、肺活量、耐力、速度灵巧方面均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身体自尊、目标取向与主观锻炼体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47名大学生身体自尊、运动中目标取向及主观锻炼体验等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与疲劳的预测都达到了显著性,自我定向不能够预测积极幸福感,任务定向可以作为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调节变量.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自尊可以使其获得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具体表现为更好的积极情感、更少的负性情绪、较低的疲劳与烦恼.身体自尊对积极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以及对疲劳与心理烦恼的负向预测都说明,身体自尊就考察运动参与者的主观体验而言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后的主观体验之间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后的主观体验各个分量表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并且松驰与紧张因子对心理烦恼有预测性贡献,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疲劳有预测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以1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就主观锻炼体验(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体质健康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及疲劳呈负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积极幸福感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正相关,心理烦恼和疲劳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关注学生锻炼过程中积极情感体验可能是提高体质健康状况的间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学生运动自信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主观锻炼体验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有效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改善小学生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运动自信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60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小学生运动自信与其锻炼行为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运动自信与积极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烦恼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运动自信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锻炼时间(R~2=0.046,p<0.001)、锻炼频率(R~2=0.039,p<0.01)、锻炼强度(R~2=0.028,p<0.01)以及积极幸福感(R~2=0.133,p<0.001),运动自信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烦恼(R~2=0.025,p<0.001);运动自信既可以直接影响锻炼行为,也可以通过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作用对锻炼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学生运动自信影响锻炼行为的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增强体质,改善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革  卓莉 《精武》2013,(19):94-95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韩山师范学院不同年级、专业的469名大学生进行锻炼态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一般;(2)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好于女生;(3)大学生体育饭炼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专业特征,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分量表中的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标准上差异很显著;(4)随着年级和学业水平的递升,模型上各维度的得分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运用《锻炼态度量表》,对1001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项数与男生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与女生的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无显著性差异;此外,无论男、女生,除女生的主观标准外,其他维度与运动频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看,女生除主观标准得分高于男生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均低于男生,但男、女生对体育锻炼均有较高的目标态度。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和行动统一的基础上,才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究太极瑜伽锻炼对普通女大学生WHB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WHB及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总体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对健康重视和紧张与松弛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4所大学4个年级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测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且存在学校类型、年级的显著差异,重点大学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更高;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最低。(2)影响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健身的体验、技能、情境、期望,且呈正相关,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验、技能、情境、期望。(3)影响因子可以有效地解释和预测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锻炼诱导情绪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6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锻炼情绪体验更佳,高年级学生和学生干部生理疲惫较明显。大学生心理韧性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情绪中"活力激发"、"积极投入"呈正相关,与"生理疲惫"呈负相关。除"家庭支持"外,心理韧性各因子与锻炼情绪的回归效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本文以1002名在沈阳市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女生总体比例明显低于男生。此外,无论男女生,除主观标准外,其它各维度与体育生活方式均显著相关;其中,目标态度、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意向对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较显著。提示,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是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心理量表测定、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温州高校287名大学生(男148人,女139人)运动愉快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72.13%的大学生体验到运动愉快感,这部分大学生中大多是2人或2人以上进行体育锻炼的,而且他们的运动量明显大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心境状态和心理健康明显优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大学生。进一步分析有关运动愉快感产生的原因、影响运动愉快感的主要因素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昌吉高职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昌吉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态度处于良好水平,即体育态度积极;但在行为意向和主观标准上略低于平均值;男女生在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上有显著差异,在行为控制感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段卉  韩尚洁  高明 《体育科技》2013,(6):69-71,76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大学生情绪特征的影响.方法:运用太极拳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连续12周的实验干预,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测试实验前后对照组、实验组的情绪状态,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男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波动较大,较正常男性人群比较差异显著(P<0.05);(2)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女大学生情绪状态波动很大,较正常女性人群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实验后,实验组男大学生情绪状态近似于正常男性人群,无显著差异(P>0.05);(4)实验后,实验组女大学生状态焦虑与正常女性人群无显著差异(P>0.05),特质焦虑与正常女性人群相比较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忧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男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干预效果优于女大学生.经常练习太极拳,可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帮助其还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建议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分析冬季户外有氧运动对高校学生焦虑状态的影响,寻找降低大学生焦虑状态的有效手段。采用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对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进行两次测评。结果显示,通过冬季户外有氧运动训练,实验组学生的焦虑情况轻于对照组的学生;冬季户外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更加显著。建议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有氧运动,尤其是冬季户外有氧运动,以缓解或消除焦虑情绪,改善并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蔡先锋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40-141,129
探讨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而探讨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否影响其锻炼行为.以部分普通大学生及体育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并以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高于女大学生;2)体育系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