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与诗     
广告与诗,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很难牵扯到一起,其实,将广告与诗巧妙结合,不仅富有情趣,有助于产品推销,而且还有艺术欣赏价值。1、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客中作》一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山东苍山县出的“兰陵美酒”。本来醇美,有了李白这首诗为之作“广告”,自然更加畅销。2、四川大邑县出白瓷,很有名。杜甫居蜀中时,作了一首诗:  相似文献   

2.
《蜀遭奇》是郭老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八日乘江津轮出三峡时在舟中作的。他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李白曾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今略拟其体而反其意,作《蜀道奇》。” 大家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初到长安时送友人入蜀写的一首乐府体裁的诗。这首诗,以雄健的语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调,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险要,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恐怖,寓寄了作者对当时即  相似文献   

3.
李白巴蜀诗总43题52首,其可粗分为青少年蜀中生活诗、出川后写到巴蜀的诗、流放夜郎至三峡及遇赦回棹诗三阶段,题材上可粗分为政治抒情、抒怀访道、写景咏物、交游赠别、爱情五大类型。李白巴蜀诗内容、题材、风格、体裁皆有自身演变发展轨迹可寻,李白巴蜀诗变原因有三:崇仙尚道、兼具儒学信仰所致;个人不幸的经历遭遇使然;自身写诗能力提高的结果。李白巴蜀诗不仅对其自身思想、性格的形成,及其一生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对唐宋诗的演变发展多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5.
《李太白全集》中有《游谢氏山亭》一诗。此诗是否为李白之作颇为可疑:一、作年之疑。此诗无论是作于乾元元年、上元二年还是宝应元年,都与诗中"再欢天地清"之背景和李白暮年行踪不相吻合。二、"谢氏山亭""西池"之疑。据诗所写,"西池"应是谢公池。谢公池乃谢灵运温州所建,但李白暮年足迹未达温州。三、诗题之疑。诗题为"游谢氏山亭",而诗却写的是游"西池"。四、"稚子"之疑。"遥欣稚子迎"之"稚子"非时年已二十六七的伯禽,故"遥欣稚子迎"者非李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察李白的干谒行迹入手,归结出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从中看李白一生干谒的原因,从而得出李白的干谒诗在自喻和结尾上的特点,以及李白在精神上平交王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8.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执着的神仙道教信仰。同时,李白又能够将这种信仰和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统一起来,融合儒道思想,一生追求功成身退,矢志不渝。李白的诗文风格,谓之“清雄奔放”:其“放”,与扬马大赋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其“清”,则与陈子昂的复古文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读诗,重在把握“诗家语”,从语境进入诗境。解释李白《静夜思》,存在“卧床”说与“井床”说之争,从语境看,两皆“于说有据”,无妨并存。从诗境看,“井床”说比“卧床”说“于义为长”,更具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0.
李白研究专家蒋志教授的《李白蜀中论考》,既是纪念大诗人的一份厚礼,更是让世人明白大诗人蜀中生活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反映了著者的理论勇气、史学功底、研究激情;其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以充分的文献、史迹为依据,确证了李白的出生地就是江油青莲镇。这种理论贡献的当代价值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12.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李白水景诗营造美丽诗境,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并明晓蕴涵。要能明诗景、品意象,明诗情、析情韵,明诗境、赏气度。探索诗歌魅力,体会古诗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14.
周志林 《课外阅读》2010,(11):184-184,159
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祥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王维得“诗佛”之名,盖在此矣。  相似文献   

15.
郑西伟 《语文知识》2000,(11):20-21
李白人飘逸,诗也飘逸。飘逸的诗源于飘逸的人,同时也得益于其诗中飘逸的意象,风就是这样一种飘逸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风除了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自然之物,如“清风吹歌入空去”,“春风余几日”,“风吹柳花满店香”等,与其他意象构成诗的意境外,有时则焰上政治色彩,如“南风一扫静胡尘”即是。但更多情况下,李白笔下的风成为  相似文献   

16.
李白《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入蜀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险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年),从表面上看一首送别诗,但它和作者其他送别诗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邮),可以说自小对四…  相似文献   

17.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均有脍炙人口之作传世。而盛唐诗仙李白之送别诗则在意蕴、情调和境界等诸方面均有不同于前人的创新之处,这一方面因为盛唐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与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等个人因素有关。探讨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点及其成因,可为当代诗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古今学者和通行的文学史及其他文献典籍对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作了很高的评价: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清代乾嘉诗坛大家、清代一流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0.
刘芳 《现代语文》2006,(5):38-38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文苑英华》选入“歌行·楼台宫阁类”,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现可确认,后题是此诗的原题。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自山东南下宣城(今安徽宣城),巧遇族叔监察御史李华,与之登上六朝南齐诗人谢眺在此任太守时所筑大高楼,饮酒观景,纵观诗文。事后李白作了这首七言歌行。一、直抒胸臆,内涵丰富李华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一个秉性耿直、颇有作为的良吏,且善属文,各高一时,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这对于被逐出京师以来耳濡目染奸臣当道的丑行、身受颠沛流落之苦的李白,自不能仅仅用“知己”二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