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过去,大家一直把各学科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当然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培养学生使用语文良好习惯的任务,提出了“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大力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倡导课程标准的今天,叶老的这种观点仍然是具有前瞻性的。  相似文献   

2.
一、课堂教学必须把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世界观培养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是立体的,而不是单一、平面的。平时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重视语文的工具课性质,把语文教学局限于‘双基’教学,失却了语文的人文性质,因而使得学生对语文感到索然寡味,最终也无法提高语文水平。要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必须在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的同时,高度重视语文的人文特性。课堂教学中,重视对课文中的语文知识、思维方法、思想情感、道德修养、世界观等内涵的发掘,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要有层次性,师生都要明确‘知’和‘懂’与‘会’的关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外乎涉及‘知识’、‘方法’和‘能力’三个认识实践对象,这三者中,‘知识’和‘方法’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使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的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在语文学科"创新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陈述己见,阐明了"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摆正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预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善问;开放课堂,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知识;赏识学生的表现,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提供充足的材料,为学生创设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5.
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语文的外延是广阔的生活,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设置与创造,将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生置身于鲜活的情境中容易产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而能够主动搜集、筛选、分析、评价、吸收、开发信息。这种学习过程极大的肯定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被调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身,这就促成了教与学流程的良性循环。笔者试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复习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复习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在头脑中再现,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从"从‘新’入手,用新的教学观念为复习课导航""从‘巧’入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细’入手,优化细化复习内容"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甘岱昌 《学周刊C版》2014,(5):139-139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且服务生活,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但现实教学中确有把课堂和生活相隔离,把学生固封在课本里的现象.学生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人,这样做无疑是把含苞待放的花朵剪下来放在瓶里,明着看好像是关心爱护,实际上是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让文章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使语文充满“时代的活水”  相似文献   

9.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物理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不断渗透进各个学科教育领域,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开展了自主读写活动方面的探究与尝试,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较好地发挥了其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能力的促进功能。以下,本文试作赘述。一、对接课程框架体系,有效融合语文教学语文,顾名思义应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体,她不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将自主读写活动孤立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之外,要针对教学的需求准确定位自主读写活动的目标与出发点,将其与课程框架体系有机对  相似文献   

11.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写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古诗词教学变身为"说文解字"课。许多教师觉得古诗词离学生太遥远,于是照本宣科,逐字逐句把古诗词翻译成白话文,教师辛苦,学生收获甚微。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7页)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改作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我在指导学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些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不很理解,通过教改实践,现在才逐渐有所领悟。长期以来,我错误地把语文课看成一门知识课,又片面地认为知识完全是靠老师“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以“讲”为能事,还自以为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荷兰著名学者弗登培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习者个人学习风格,特别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可以预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必将促进教与学改革。一、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观点的本质是:变更以知识…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吕淑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如何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形成有效学习的能力呢?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6.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对作文教学张志公先生曾有这样的感叹:“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我认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积累与运用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文章主要围绕“把准‘任务群’,准确定位沉浸式教学的目标”“聚焦‘任务群’,正确认识沉浸式教学的特质”“立足‘任务群’,精心建构沉浸式教学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张志公先生曾感叹:“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f自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视作文为畏途;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劳而少功。教学效果确实如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