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大彤 《精武》2005,(10):42-42
松功是松柔、松空在习练者身上的表露。习练太极拳的人,通过拳架修炼,周身内外经过阴阳二气的梳理,克服心脑的动意,肢体的本力将渐渐退去,使习练者举动轻灵;心、神、意、气极为安静,胸腹似一把空壶或灯笼,达到虚静空无的状态;肢体外表虚空,处于皮毛攻且虚灵的状态。松功在人体里是有反应的,除练者身体有异样的体验之外,自脚向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大关节要一一松开,且节节贯串。  相似文献   

2.
谢守忠 《精武》2007,(3):30-30
太极拳总的要求是必须从松上下功夫,下面就来谈谈太极拳松的六个不同的阶段。一、松开练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使心松,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大脑松空,灵慧方能生长。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想达到通、灵、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松,人的五脏六腑都应该松。松开指的是身体各大关节松开,如上肢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的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以及身体背后的脊柱24个大关节,都要拉拔松开。放松不是虚弱,是骨节拉长,只有骨节拉长,才能节节贯穿,气血才能流畅,经络才能通畅。所以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首先要松开,然后以腰代手。无论练拳中的什么姿势,都要掌握好力源,以腰送出。通过骨节拉长的训练,使“梢节领透,中节通随,根节松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气。  相似文献   

3.
通过太极拳浑圆桩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浑圆桩有着自然合理的功法站式。从人体解剖学分析:全身放松、开胯、圆裆、敛臀、提肛、收会阴,构成了关节虚虚相对,节节贯穿的合理功法站式。从力学角度分析:开胯圆裆,构成了稳定的弧形支撑面;顶头悬使身体重心落在支撑面的中心上,使身体转换灵活;而内外三合、三尖相照,使身体保持很好的浑圆状力学结构,对畅通气血,祛病强身具有较强的效果。从而为太极拳成为全球各民族人民最理想的健身手段,提供了合理的科学的动作依据。  相似文献   

4.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6.
8.软步: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裆部即会阴部,站行拳裆要圆而虚,要裹裆、吊裆,不可夹裆(尖裆)、平裆。它的原理与拱型桥洞建筑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拱型的抗压承重能力大于尖形及水平形。两胯根撑开,两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档自然能虚。裆的虚圆,使胯骨的骨节撑开;胯骨节周围的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圆至足,以增加其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腿部的弹性和弓劲。而软裆,即表现在仆步、弓步、马步等步法时,裆部…  相似文献   

7.
悟一关于太极拳状态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状态应当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撑掌,松腰落胯,圆裆裹膝,虚腋屈膝,腰为主宰,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相似文献   

8.
1、在太极拳演练中,对松沉总体要求和身体部位的要求是什么?对松沉总体要求是舒松自然,庄重沉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头部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松沉下垂,双肩微屈;胸腹舒松内含,气沉丹田,腰胯圆活自如;松静沉塌,腿足虚实分明,轻灵  相似文献   

9.
祝大彤 《武当》2009,(4):21-21
1.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相似文献   

10.
高德明 《健身科学》2006,(12):33-34
连贯圆活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是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功夫,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驱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  相似文献   

11.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12.
太极实话     
吴实 《武当》2012,(9):20-21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  相似文献   

13.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14.
陈雄 《武当》2014,(11):26-27
(接上期)第三段四十四、左野马分鬃(第62式):承上式,左脚为实,扣左胯,用腰胯带动右脚跟、脚掌提起离地。然后垂左臀、松右肩、松腰、尾闾下坠,提起右脚往右前方上一大步,脚跟着地,开胯圆裆,于右脚塌胯的同时放松右脚踝关节,脚跟、脚掌、脚趾贴地,左脚蹬地,右脚弓出内收,胯根下沉。四十五、右野马分鬃(第63式):承上式,右脚为实,扣右胯,用腰胯带动左脚跟、脚掌提起离地。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修拳要注意的四大环节 1、过分拘谨,违反了"周身适得其中"的要求。这样练拳,虽然很认真,但是,却容易使神不明,意不灵动,气呆滞,形体不自然。如是练拳,则面部表情严肃,眼神无神,形体僵硬,从而使太极拳之松柔艺术的称谓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6.
陈雄 《武当》2012,(5):17-19
第二是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节节贯穿的要求。腰胯以上松开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往下沉坠,上领采天之气,下沉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重要体现之一(若练低架拳求松展长功,宜注重这个要领,否则容易造成下肢僵  相似文献   

17.
王敬爱 《武当》2015,(1):26-28
在太极拳界,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由此即可显见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机枢,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顺遂。《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了,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梢;只有腰活胯开了,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一、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这就是说,要以腰胯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打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英 《武当》2006,(9):14-15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但也不能不谈或疏忽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会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对“松与紧”都是非常讲究的,“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那怎样才能在玩拳时做到“松与紧”的相连呢?  相似文献   

19.
李建炜 《武当》2014,(10):41-42
拳谱中常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武术技击之精粹。无论是什么拳法,对腰的锻炼都是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太极拳要求腰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腰也是力量传输的枢纽,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与腰,形与手。太极拳讲究“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所以,不但要有韧性,还须有力量。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的身法是包括打太极拳和推手两个方面来结合运用的。把身法的诸要点掌握好了,在练拳和推手中都有很大帮助。身法分上、中、下三盘。上盘包括头颈。中盘包括躯干(由肩到胯),下盘是由胯到脚,三盘中共有九点要求:二、松肩:肩为上肢的根节,即从肱骨一直到肩胛骨。肩胛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