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心灵相通,与社会天地接壤的“生活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  相似文献   

6.
《宁夏教育》2011,(10):80-80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知”用到生活中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张敏 《考试周刊》2011,(85):58-59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语文教学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危害较大,笔者深感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活动,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尽讲台,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进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力求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体现"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还存在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要善于点击“生活语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刷新出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生活,永远是语丈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丈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丈的规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丈,语丈无处不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试用修订版《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可见语文教学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就要联系现实生活学语文,学好语文为现实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