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2.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鹊巢》诗义,古哲今贤的解释大体有五种,即:《毛序》的“赞颂德化说”,姚际恒《诗经通论》的“女居男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婚礼告庙说”,程俊英《诗经注析》的“赞美新娘说”,郭晋稀先生《诗经蠡测》的“强盗抢婚说”。这五种说法在解释此诗前两句“鹊巢鸠占”寓言的比喻意义和后两句描写婚礼热闹场面的关系连接上,还都各有其不能自圆贯通的地方,因而是值得讨论商榷的。同时又从解决此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连接关系入手,采取以《诗》证《诗》的方法,论述《鹊巢》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弃妇的丈夫遗弃前妻,并以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造成新妇占居了旧妇位,恰如“鹊巢鸠占”。弃妇心生嫉恨,因作此诗。  相似文献   

6.
朱玲玲 《考试周刊》2013,(36):14-14
在封建社会中"弃妇"即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不计其数。"弃妇"现象无足为怪,产生了大量弃妇诗。从《诗经》到唐诗都有大量的描写弃妇的诗歌。就连唐代著名的"诗圣"杜甫也写了一首弃妇诗——《佳人》。本文主要从内容和手法分析《佳人》中的弃妇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从侧面管窥杜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元典,在收录的305首诗歌中,约1/3的篇目是表现男女婚恋生活的情诗。如果从这些诗的情感基调着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欢快的婚恋诗,一类是忧伤的婚恋诗。在这些表现忧伤的婚恋诗中,有10篇是典型的弃妇诗。其篇目有《国风·召南·江有汜》、《国风·邶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闺怨诗简介】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宫怨诗在历代都有佳作,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宫怨诗。班婕妤的《怨歌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诗经》中的典型弃妇诗《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的分析,可以了解周代"匪媒不得""六礼""出妻"等婚姻习俗、礼仪和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自《诗经》《楚辞》而下,《古诗十九首》、汉魏文人诗、六朝诗歌中的女性题材诗,形成了中国这个诗歌国度的一大传统母题,而"思妇""弃妇""美人""仙女""妻子"等形象又是其中最普遍、最重要和最生动活鲜的形象。被宋代王安石评为"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的"诗仙"李白,作有女性题材诗150多首,因此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个传统在盛唐最有力的继承者。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明显的研究阵地对应  相似文献   

12.
水汶 《天中学刊》2015,30(1):77-81
《执竞》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从诗歌文本及周初历史史实来看,《执竞》诗当为"三王并祭"之诗。其诗反映的祭礼,参证甲骨卜辞、金文,"禘"祭在周代当是祭祀先祖的礼仪,有独祭、合祭,其中便有"三王合祭"的祭礼,这与《诗经·周颂·执竞》内容相合。因此,综合诗歌文本、周初历史背景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执竞》当是反映"禘祭三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有诗歌305篇,弃妇诗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纵观《诗经》,弃妇诗大都以女子痴情、男子负心离去为内容,通过多种多样的情感表现塑造出许多不尽相同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早期中国妇女的不幸遭遇。本文将弃妇形象分为决绝型、哀怨型、矛盾型和无能型四种类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6,(3):33-37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它着重反映了当时妇女在感情上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可以说,《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后代此类作品的滥觞。文章从《诗经》中的弃妇诗出发,着重探讨此类诗歌叙事主题模式的形成、弃妇形象的发展演变以及性别角色的转换,试图对弃妇诗的嬗变历程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李仕平 《学语文》2014,(1):18-19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一幅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风俗长卷。涵盖了诸如劳动、爱情、战争、婚姻、徭役等方面内容。诗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独特,如高中人教版所选的《卫风·氓》中的无名氏——氓。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氓的塑造可谓不施“粉黛”,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8.
张军 《现代语文》2014,(11):128-129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苏州大学版)第四册有这样两首古诗:一首是选自《诗经·卫风》的《氓》,一首是《孔雀东南飞》(以下皆用《孔》代替)。这两首古诗都成功塑造了古代弃妇形象,让读者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罪恶和古代女性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值得学习者好好比较研究一番。一、《氓》与《孔》弃妇形象之比较《氓》和《孔》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弃妇。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一共创作了一百四十多首闺怨诗,在他所有的诗歌中有具相当重要的地位。李白闺怨诗的内容广泛,主要表现出了唐代妇女的生活习性及命运遭际,包括描写商人妇的埋怨与憧憬、农家女子的无奈与忧虑、征人妇的寂寥与愁苦、宫人妇的苦闷与幽怨,还有反映弃妇的诗歌。  相似文献   

20.
《诗经》思妇诗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注意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相思之苦;把笔触直接深入到思妇的内心深处或用心理独白的方式来写相思;采用细节描写,从侧面怀人;用想象直至进入幻觉,极言相思之苦;用景物来烘托映衬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